“尴尬”中生成精彩
资阳市师范附小 林英华 王红军
【案例】《狐假虎威》教学片段:
师: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与之类似的现象吗?
生1: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遇到了坏蛋,他们要欺负我,我就对他们说,“我爸爸是警察”。结果,这些坏蛋就不敢再欺负我了。(得意地)我觉得我很会狐假虎威。
生2:我觉得他说得不对,我查过词典,“狐假虎威”好像是说坏人的。
生1:不会吧?肯定是你搞错了。
生2:真的,词典上是这么说的。你不能说你自己狐假虎威。
生1:我肯定是对的。“狐假虎威”是说狐狸很聪明,不信你问老师。老师,我说得对吗?
(在这场教师事先未曾料到的争执中,两生各执一词。全班学生先是小声议论,继而将目光一起投向了教师。)
师:钟志浩(生1)同学说狐狸很聪明,狐狸聪明吗?请大家再读课文,然后发表意见。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
生:狐狸在老虎要吃它的时候,急中生智,想出好办法,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我觉得它聪明极了。
生:狐狸在凶恶的老虎面前,不但不胆怯,反而狠狠地把老虎捉弄了一番。我觉得它既勇敢,又聪明。
生:我也很佩服狐狸。
生:我有狐狸那么聪明就好了。(笑声)
师:是呀,狐狸真聪明。它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谋略,这正是我们要向它学习的。我希望同学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都能像这只狐狸一样机智勇敢、应对自如。大家都喜欢狐狸了,可是孙路平(生2)同学却说,词典上解释“狐假虎威”是说坏人,真是这样吗?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词典上解释“狐假虎威”是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师:“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是好人吗?
生:不是。
师:那到底是谁对了呀?
(学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生:我觉得词典错了,因为狐狸吓唬百兽不是为了欺压它们,而是为了捉弄老虎,保护自己。
生:我觉得词典没错,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生:我觉得是“狐假虎威”这个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师:是的,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它是对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借助别人的威风干好事,或者和狐狸一样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好的策略,像钟志浩同学就属于这一种;也有人借助别人的威风干坏事,这样的人和事是我们应该批评的。你觉得我们现在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时候,应该是指哪一种现象呢?
生:第二种。
【点评】《狐假虎威》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许是因为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生性狡诈、奸猾,“狐假虎威”被人们赋予了反面的寓意:讽刺那些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现象,进而寓言本身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被淡化了。受这种语意定势的影响,《狐假虎威》故事中的狐狸也在无形中成了一个反面的角色。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遭遇了一场“意外的尴尬”,不过,这场“意外的尴尬”却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了一段“意外的精彩”。面对学生的争论以及学生“抛过来的球”,教师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在阅读理解、深入讨论、查工具书论证中寻求答案,澄清认识,有效地化解了这一场“意外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