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李举辉
【案例】《跳水》教学片断:
师:读了《跳水》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不真实,孩子不可能得救。
(很多学生先是吃惊地看着他,然后哄堂大笑。)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孩子像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40秒钟才浮上来。虽然有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跳进了大海,但孩子浮上来不可能在原来的位置。我从电影、电视中见过大海,一个浪子就能把船和人推出很远。孩子浮出水面就是40秒,水手要找到他,托出水面,游到船边,救上甲板,这需要多长的时间呀?
(生议论纷纷)
师:(面带笑容)你真行,不但读了全文,还认真研读了故事的结局,提出了疑问。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齐)同意。
生:我不同意,水手们早有准备,一定会用最快的速度救起孩子。
师:大家再来读读课文,不但要关注故事的结局,还要注意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生自读课文,用笔勾画,同桌的同学相互讨论。)
师:大家认为孩子能得救吗?
生:孩子可能会死。20位水手虽然有经验,但大海是千变万化的,海浪是无情的,孩子的生命是脆弱的。
生:我认为孩子得救了。课文的第一段讲的是故事的起因。这段里有一个词“风平浪静”,因为海上“风平浪静”,所以孩子跳到水里浮上来,就会很快得救。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并且有独到见解。“风平浪静”这个词的确与整个故事息息相关。
生:如果海面不是“风平浪静”,水手们就不会到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生: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会轻易爬到桅杆顶端。
生:由于“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水中才会得救。
【点评】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意外”,关注细节,并把它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本案例作了很好的诠释。学生提出《跳水》一文故事不真实,这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但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意外细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研读──讨论”,找出课文中不易发现的“盲点”词语──“风平浪静”,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个词,学生理清了故事的起因与发展、结局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充分挖掘并开发了教学资源,妥善地处理好了这个教学细节,促进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显示出了无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