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十七中 张昌东
镜头1:教师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正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中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不,老师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这种现象啊!我叔叔和我父亲就因一点财产对簿公堂,不也是赤裸裸金钱关系吗?"学生满脸疑惑提出这个问题。
镜头2:张老师在《猫》结课时布置学生以作者口吻为猫写《悼词》,发现一学生这样写道:
亲爱的小猫对于你的死,我十分悲痛。我常常独自流泪。如果不是我被假象所迷惑,错打了你,也不至于你在委屈中死去。
有时我也在想你难道就没有责任吗?一方面是人们不是都说"人靠衣装",不都是要鼓励大家善于"包装"吗?新近的形象设计公司不就应运而生,中央电视台广告节目制作费的节节上升不也说明这点吗?
再一方面,鲁迅不是也告诫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死去"。你些许的抗争也没有,我即使有"火眼金睛"洞察一切,我的妻子、张婶,更多人也未必有。你的不幸是你性格弱点造成的。
语文教师授课过程碰到这样的尴尬并不少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压制异端,统一对课本精神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在这一点上比原有的教学大纲对教师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一.新课标引导教师突破教材,注重实践
教材的开放性打破了对教材的崇拜迷信,唯一单向的观点。甚至部分教材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课文感知有一定的难度,便会出现学生对鲁迅在《论雷峰塔倒掉》一文极赞雷峰塔倒掉是一大好事和杭州新建雷峰塔吸引那么多游客产生疑问。教师单一追求学生对课文作者写作主题的理解,却往往忽视了新现象、新事物的解释。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体现实践性,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只要用亲历的实践就可充分体会到雷峰塔作为游览区的可爱。学生侧重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笔下雷峰塔是象征封建势力,就可理解作者当然希望雷峰塔倒掉。新课程还对部分教材进行调整,删去年代久远的课文,选择《泰坦尼克号》、《一个都不能少》这样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年代相仿的文章走进学生生活。
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大胆突破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文,从而通过课文和现实生活的对照达到对学习目标实现。这样我们遵循语文新课程的实践性原则必定能让教师走出尴尬。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沟通课内外,迁移知识
沟通课内外是新课程着重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很关键的一点是做好课内外的沟通。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能够在实践生活中学好语文,这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
初中第二册《驿路梨花》的课后讨论:无私奉献受到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路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是一道启发学生能够从课本中走出来,利用所学知识联系实践来思考现实问题以此拓宽思维的思考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围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而联想到我国最近开发西部及边远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发展思路。
又如上课时学生会对"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样广告语犯疑,教师要大胆和学生共同进行探讨。这个广告的确存在语病,要让学生知道分析其语法上前后矛盾的错误。但是广告的经济效益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原因而出现些类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最后通过师生合力,为其找到合适的解释。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大胆面对此类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使学生关注生活中语文,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更好理解生活。如镜头1中的现象,教师大胆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列举现象寻找各种解释,进行争论。教师务必让学生能够自圆其说。从而达到课内外知识迁移。
三.新课程呼唤教师变通教法,贴近生活。
学生的质疑是新课程倡导创想思维的重要表现,如何更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质疑,这是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的教学法将会引来学生思维美丽的春天",诸如上面笔者提到的为猫写"悼词"引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重思考,加深学生对《猫》主题的思考的深度。笔者在上《斑羚飞渡》一课时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分二列站好,前列同学背对后列同学倒下,后列同学支撑前列同学。来测验同学间互相信任的程度。人如此,斑羚们又是如何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飞跃峡谷的呢?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加深对斑羚飞渡的精神的理解。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标准,它能让语文教师走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