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
【字体: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去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有不同的关键部分,篇、段、句各有其点。它们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引导感悟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

由于感悟点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因此,引导感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 评价朗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学生朗读,要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深切体会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但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评价朗读能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

如教学《我们也要当红军》第二自然段,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新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拎出来教学,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如果抓住“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好,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评价学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语句的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量,可导出“传来”;评价学生是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所在语句的理解。综上所述,引导学生体会两人要当红军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感悟该句的深切内涵。

“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指导及评价,上引下联,左右贯通。每一次评价都发出一种信息波,辐射一个信息点,经若干次引导及调整,学生获取全息,从而,使朗读入景入情,声情并茂,真切地体会两人想当红军的急切心情,使领悟课文内容与培养朗读能力融为一体。

 

二、 活化形象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借助形象显化语文,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境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境: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后,黄老师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以活化的形象为铺垫,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跃然心中。

 

三、扩展练习

 

根据课文思想意义和中心内容的关系,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题为感悟点,学生尝试后,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从中牵动、引发、感悟这部分内涵。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在学生通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填空:一(       )葫芦。学生有的填“个”,有的填“棵”。教师即可相机诱导,讨论“个”与“棵”两个词的不同,可导读第一段第一至第三句,认识“个”含在“棵”中;理解“个”与“棵”的关系,可导读该段第四至五句,感知一棵长得好,一个才可爱;讨论课文中的“我”要的是“个”还是“棵”,可导读二、三段,认真读析描写那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的语句,认识他不去管“棵”只要“个”的特点;讨论这个人能不能得到他所要的葫芦,可导读第四段,并联系全文寻找原因,感受棵与个的联系;想象这个人如果以后再种葫芦将会怎么做,可从结果引发多思,深化主旨。由此初步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抓住“个”与“棵”的联系设计练习,在讨论引导中感悟,可起纲举目张之效。

 

 

四、转换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如教学《晏子使楚》,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到国外访问,都有一些随行人员。 为了人们及时了解出访情况,其中哪一种随行人员一定不少?(记者)而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楚国却没有记者随从。今天,大家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去见识见识春秋末期那变幻莫测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风云?

接着师生讨论当记者的要求:(1)耳灵——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2)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能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思想。(3)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4)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师:现在我们出发了,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先请大家放声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有关情况。

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1)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哪些方面给你们印象最深?你听出晏子哪些话是话中有话的?(2)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晏子三次受辱与反驳的情景?(四人小组选一节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完后,让学生尝试反驳:

师: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他看斗不过晏子,却又不甘心。突然,他看见你们这班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向你们瞟了一眼,轻蔑地说:“哼,齐国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十一二岁的乳臭未干的娃娃记者?”小记者们,面对楚王对你们的侮辱,你们肯低头认输吗?

生:(坚决地)不肯!

师:那你们将怎么反驳?

生:(拱了拱手)尊敬的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文明的国家,就派大记者去;访问野蛮的国家,就派小记者去。我们这班小记者,乳臭未干,最没本事,就被派到这儿来了。(说完故意笑了笑)

生: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出来闯天下,你们楚国有像我们这么能干的小记者?如果有,谁敢出来比试比试!

师: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红着脸说:

生:真是人不可貌相,惭愧,惭愧。

生:咳!的确自古英雄出少年,我(楚王)输得心服口服。

接着,用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小记者质疑:

生:请问楚王,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那两个武士押着囚犯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你输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请问晏子,你出使楚国前有没有料到楚王会侮辱你?你为什么这样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晏子”或“楚王”随机应答,“主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拔。)

最后,教师更是别出心裁,要求学生写出感悟心得:

师:开好了记者招待会,出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不过,各位小记者,你们跟晏子出使楚国已有四五天了,齐国的国王正焦急地等待大家的好消息呢?还是赶快动手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齐国的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报道”。

本课构建一个新角色——跟随晏子出访的小记者。他有意让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媒体操作方法的交互作用,颠倒时空,把自已融入课文情景,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这种方法与普通的情境教学法不同。一般的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帮助学生理解,如: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而新建角色则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阅读教学过程,教学中通常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新感悟。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