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创 新 能 力
——象山县石浦镇番头小学 宋春晓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
一、 以营造思维环境为起点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乐。
(一)抓住教学活动契机,以议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其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求索。教师则成为学生解疑释难的导师。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由于浅层的诗意学生很容易领会,但诗人与汪沦那种独特的告别方式及所含的深情厚意,学生是很难领会的。教师便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后,反复诵读这首诗。在反复咀嚼后,学生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将走时匆忙赶来送呢?送别的情景会是怎样?……学生的提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自己投入到了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了找寻合理的答案,学生们绞尽脑汁,竟然会有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体验的内在魅力,导中启思,引发积极思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有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沟通学生生活的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感到新奇。例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 以培养创造思维为轴心
(一)在理解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它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1、关键词语。某些词语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作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扣住这一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去发掘、揣摩它的特定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我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把“奋不顾身”这一重点词语作为思维训练的发散点,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1)“奋不顾身”什么意思?(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会“奋不顾身”?(3)战士们的“奋不顾身”体现在那些地方?由于教师设计每个问题都以“奋不顾身”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层层发散,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2、重点句子。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重点句、中心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这些句子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有位教师教《蒙蒙细雨》一文中的重点句:“答应了的事,妈妈不能失信。再说,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怎么参加演出呢?”从妈妈说的话中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看法?这两问题看似简单,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视野。学生回答有三种:(1)妈妈信守诺言,关心学生,对工作负责。(2)连学生演出用的蓝制服也忘了,说明妈妈工作十分忙碌,工作辛苦。(3)妈妈对工作不负责任,连学生演出的蓝制服也忘了。应该一回家就把蓝制服放好,免得忘了带。
第一种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第二种答案表明学生的思维进入了高一级的层次,跳出习惯思路,另辟新径。第三种答案表明学生不盲从,表现出思维的独特性,体现了较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二)在运用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律,能举一反三。
1、词句。词句的运用训练是词句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四团仍旧摸黑……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学生对文中的“抛”甚是不解。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词用得精妙之处,教师先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词语,有“扔、甩、落、丢”。学生在比较之后,意见不统一,很多人认为“扔、甩”比“抛”在文中更适合。教师并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叮嘱学生再想想。这时,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抛’在文中更合适。因为抛不光说明远,还说明这个动作很轻松。”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确发现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路很轻松,轻易地克服了很多的阻碍。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既使学生扩大了词汇量,又锻炼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2、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运用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穷人》这篇课文,对桑娜内心活动有非常细腻的描写。桑娜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首先要弄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境是怎样产生的,然后悟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从而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老师正式通知我参加今年全省的作文竞赛。听到这个喜讯,我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有机会让自己一显身手,如果得奖同学就会对我刮目相看;担忧的是万一比赛时作文没写好,没得奖怎么有脸见人哪!到时就太丢人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扣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三、 以形成创新能力为归宿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潜能,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为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有的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哪怕提出的问题希奇古怪,不着边际,也不要加以指责和批评,而是要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议的过程要求学生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使答案渐趋完美,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个性。
(二)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意识。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可动手操作的外部活动,是促进“内隐”思维更加深入的学习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实践、体验,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如通过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找学习中的焦点,然后采访,汲取各方知识,再根据自己的访谈与主持人合作研究。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课文,选择自认为较好的上课方式给同学上课,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