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外籍学生快速学习汉语之我见
        ★★★
【字体:
浅谈外籍学生快速学习汉语之我见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来到中国接受教育,他们不仅要接受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熏陶,更迫切要求掌握汉语。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种,那么,如何解决外籍儿童学习汉语的难题,使他们尽快掌握汉语呢?在这里,本人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人最初的语言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获得的,而是在生活中、劳动中形成的,并逐步完善。幼儿学话,就是最简单的例子,他们并没有受过语法、语序的训练,但是却都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并能准确运用。因此,对于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外籍儿童来说,教学内容的设置便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选择教学内容,要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外籍学生来到中国,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与人交流往往只用母语或通晓的外语,要想使他们尽快达到用汉语交流的水平,教学内容必须要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从人体的五官四肢、衣着、日用品、日常行为、日常用语这些基本的东西开始,教给他们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让他们从最初的语言交往中获得乐趣,以激发学习汉语的热情。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依据外籍学生学习汉语的认识规律。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就必须要重视教学内容与他们学习汉语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米”,一提到这个字,中国学生会很快联想到他们的形状、颜色、味道。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米”的性状、语音、语义有了综合的概括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这个字时,学生会自然的理解并记住。对于外籍学生,若用他们的母语教学“米”,他们也会理解其意义并记住,但你若直接用汉语教他学“米”字,并不以实物、语音、字形同时摆在他面前,而且不以他的母语进行解释,那他根本不懂这个字所表示的意义。因此,哪怕他会读会写“米”,但当真见到“米”时,他们并不能将音义与实物联系在一起。但是若是我们将一粒米摆在学生面前,教他们发“米”音,认识事物,他们会很快理解记住并能准确运用。所以,在没有任何辅助语言帮助教学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设置便要考虑到直观性,对教材的要求必须是图文并茂的,让学生在看到实物,听到语音,认识字形的同时学习汉字,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只靠直观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别性,课堂的趣味性及实效性等。因此,要创造多维互动、高效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把握时机,创设情境,强化理解,促进记忆。
成功的课堂教学仅靠教材的直观性是不够的,它还体现了施教者的创造性,而教者的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时机创设情境,正是教师创造性的表现。比如讲授《猴子捡豆》这一课,猴子、豆,我们可以出示画面让学生认知,但动词“捡”呢?有些教师在不用辅助语讲解的时候便显得束手无策,更有些教师根本就不去讲了,只是强硬地将字音、字形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死记死学的机器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学习汉语的热情。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创设“捡”的情境:将桌子上的豆子捡起来,边说边做,让学生领会这个动作是捡,同时,还可以引伸开去,将豆扔在地下,并讲授“扔”的音形,让学生领会“扔”这个动作,然后让学生活动,或“扔豆”“捡豆”,或“扔铅笔”“捡铅笔”等,让他们边说边做,通过体验感悟,真正明白这两个字的意义,那么,这与用学生的母语教或干脆就不教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他们通过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及其体验是深刻的,也是不容易忘记的,这也就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段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承认个体的差异,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认可,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重视。同样,对外籍学生汉语课的教学也应重视这一点。学生对学习语言的敏感程度及天赋是不相同的,尤其是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的变化及翘、平舌音的发音,这对许多学习汉语的外籍儿童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授课内容分为几小段,分段进行教学,每进行完一小段,可以让学生活动,利用学过的内容使同学间互相交流、指正。让他们在练中改、改中练,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学习汉语的热情,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是显著的。
3、让音乐走进语言学习的课堂
音乐是无国界的,相对来讲,学生对歌曲的学习较快些,对教学内容配以简单的旋律或学生熟悉的旋律,用学唱歌曲的方式学习,那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要明显好的多。比如在学习了《双手和大脑》这课后,可以配上《哈巴狗》的旋律学唱课文,那么学生在轻快、活泼幽默的旋律中很快将课文记住了。
总之,对外籍学生进行汉语教学要调动他们的眼、耳、口、手、脑并用,看、听、说、写、记同时进行。
三、创设大语文学习环境
1、语言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语言的运用过程,因此学习汉语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便是创设语言环境。首先老师上课时直接用汉语讲课,不用学生的母语进行解释,让学生仍掉“拐棍儿”,形成新的学习汉语的思维方式。同时让学生学汉语、说汉语、运用汉语、尽量用汉语讲话,多跟中国学生交流。“狼孩”的故事说明,哪怕是健康的人,若没有语言环境,言语能力也是会丧失的。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打基础的,运用语言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巩固学习效果。
2、打破常规班级编制,设立中外籍学生混合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是最快的。因此,当外籍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达到一定水平后,完全可以将他们与中国的学生混合编班,让他们在语言交流中,在中国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提高汉语水平。
3、设立相应的鼓励机制
孩子天性是积极上进的。但是,学习语言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长久的热情与努力,因此,为防止学生松懈、厌学,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完全必要的。我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是设立“达标争章”活动。将学生姓名与所得奖章同时出现在壁报上,这既刺激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又会在班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通过激励,让他们自主、主动、快速学习汉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长久的探索,不懈地创造的过程。以上仅是个人的拙见,谨请专家与教育同行指正。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