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现象调查分析与匡正浅谈
        ★★★
【字体:
农村小学“留守儿”现象调查分析与匡正浅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农村小学“留守儿”现象调查分析与匡正浅谈
如东县河口小学   薛小丽
随着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农村的一些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不少年轻父母一方或双双撇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而他们的孩子因要上学读书,不能随之“走南闯北”,成了“留守儿”。这些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和父母关爱的缺乏,存在着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自认无能、成绩平平……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问题。
笔者曾对二百五十名有过半年以上“留守”经历的小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有89.2%的孩子对于“留守”生活或多或少不适应,35%的孩子“有过被遗弃的感觉”,42%小孩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51%的孩子称之为“一段痛苦的经历”。
调查表明,有近六成的打工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还有11.8%的父母三、四年才回家一次。86.9%的“留守儿”认为,父母打工对自己的性格、学习成绩、心理“有一些影响”,13.1%的孩子认为“影响不大”,而且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乏”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阴影越深。
一. 自私自卑,孤独离群
“留守儿”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工作,他们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在一起,或寄居在亲戚邻居家。由于平时与人交流较少,便显得“自我为中心”更为突出,心理表现孤独离群,自我封闭意识特强,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受到伤害。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便显得自私自卑,孤独离群。
二.  欺骗说谎,东游西荡
“留守儿”的父母在外创业千辛万苦,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没理由不学好,因而对孩子关爱不足,粗暴有余。“留守儿”得不到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管教,东游西荡,容易养成欺骗说谎的坏习惯。同时又因为自己年幼无知,是非观念不强,易受坏人引诱,沾染上不良习气,赌博、抽烟,甚至盗窃,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   胸无大志,随遇而安
“留守儿”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很少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部分人会因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关爱较少,对孩子心中总存在着愧疚,因而在经济上给予孩子更多,但对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要求却不忍心严格,最多在回家时问上一两句。家中“四老”对他们又溺爱有加,因此,这些孩子胸无大志,认为读书无用,在行为表现上“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学习成绩常常不尽人意。
四.   情绪波动,偏激敏感
“留守儿”的特殊生活背景让他们的情绪显得较为波动。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生气。在学习中情绪低落,心猿意马,神情恍惚;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固执,或仗着自己有钱而骄横,或因为自己孤独而敏感,或由于年幼而冲动,常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
因此,我们教师要对“留守儿”的心理作细致分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明理与导行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努力提高其实效性。
1.循循诱导
作为班主任,我先摸清“留守儿”的思想动态。通过班干部会、个别谈话、学生代表交流等形式,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利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让学生做的同时,以充足的理由使学生信服。这就是所谓“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比如有个“留守儿”经常逃学,并与社会上一些坏人混在一起,班上学生都怕他。为此,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针对他的错误思想,我找他谈话,帮助他分析,提高认识。老师问他:“逃学有什么好处?”他说不上来。接着又问:“那么有什么坏处?”这个他当然说得上来,自己列了数条,然后老师逐条解剖,让他明白道理,最后严肃指出:“不要错把耻辱当光荣,其实大多数同学不欣赏你,他们怕你、厌恶你、疏远你,这就不光荣。”这个学生受到强烈震撼,终于一天天变好!
2.情感期待
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此时,教师可以以自己特有的身份(长辈、朋友等多重角色)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注意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目标始终处于实现的期望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努力用行动实现目标的愿望。
我班曾有这样一个人称“皮大王”的“留守儿”,学习马虎,调皮捣蛋。但是在一次搬运垃圾时他特别卖力,校长在校会上当众表扬他“思想好,热爱集体,劳动积极”。话虽然不多,但“皮大王”第一次受到如此高的荣誉,当场激动得哭了,后来老师让他当劳动委员,值勤干部,他也干得不错,老师一再夸他“有志气、有进步”。这种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使他各方面有了进步,成为一个优等生,解除了外地工作父母的后顾之忧。
3.全面激励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是由于“留守儿”的父母大多在外,他们对子女的要求较低,也不关心孩子们的活动,因此,这些儿童的成就动机也较淡薄。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攻心战术全面激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培养爱心。
所谓“全面激励”,激励主体既可以有理想的人格榜样,又有现实中的教师或同学,还有主体本人,也可以以获得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为诱因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英雄模范的事迹,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举行“我的理想”、“滴水与大海”等主题队会,组织“争章”活动,让“留守儿”正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增强。
据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自杀与家庭关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有专家建议,如条件许可,打工父母应尽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或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加强与子女感情的交流;我们教师也应对“留守儿”倾注更多的关爱,尽量使其融入集体,以减少其心灵孤独感,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匡正,一定会消除隐患,甚至会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作者简介: 
姓    名:  薛小丽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76年8月                 
工作单位:  如东县河口小学
职    务:  副教导主任     
职    称: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事迹:   主持县十五课题“农村小学‘合作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顺利结题。几年来,本人有十五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获县嘉奖、县“六单一综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被评为县“教坛新秀”、“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文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