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必须在“对话”中进行
——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思考例谈
如东县河口小学 薛小丽 吴四海
曾看过一部英国电影——《念师恩》,片中讲述了一位黑人老师,接管了全校公认的差班。那些学生不守纪律,不讲礼貌,故意刁难老师,还经常捉弄老师。极具修养的他亦不禁暴跳如雷,在向其他教师倾诉时,偶然中他意识到,这些学生个个具有自己的思想,应把他们当作“大人”。在课堂上,让学生感觉自己已经长大,和学生探讨成人应具备的素质。尊重学生的需求,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组织参观了近百年来人类服饰与发型的演变,让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到作为一名有修养的人,服饰应端庄得体。至此,他成功了,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师生融为一体。全班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衣着大方,讲究礼仪,热爱学习。令全校师生叹为观止!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所谓对话就是以世界为中介的人的际遇,并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在对话中不能有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在另一方,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行动。对话双方相对平等,相互尊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对话永恒的存在呢?
课例:
“20年后的我”
——小语第十二册“积累与运用五”作文教学实录
本课简介:本单元作文是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月光曲》《灯光》等一系列文章之后设计的一篇想象作文。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自己20年后在干什么,想象一下我们的家乡、祖国、世界会变成怎样,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在作文评讲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二十年后的聚会”的形式,让学生、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表达、欣赏、评价。
课前,在黑板上写下美术字“二十年后的聚会”,把桌椅摆成马蹄形,师生共同从黑板的美化、桌椅的摆放、室内的装饰等方面布置了一下教室环境,创设一个聚会的情境。李吉林老师说:“为了通过情境进一步打开孩子的思路,可以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添加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小景,那情境顿觉增色不少,添趣不少。”为此,学生在准备好自己的作文外,还准备了一个个聚会小礼物(如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等)。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交换小礼物之后,便产生了介绍自己、对话的欲望。
教学实录: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20年过去了,我已快成了一个半百之人,而你们二十多岁,个个年轻力壮,成了祖国的栋梁之材。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激动。这些年来,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和感受,你想说出来与我们一起交流,分离你成功的快乐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作文。
生:读文互评。
师:每小组推荐两位跟大伙儿说说。
生:(读文)
《二十年后的我——一名网络画家》(文略)
生:老师,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我觉得他紧紧地结合自己的理想展开想象,20年后成了一个网络画家,想象合情合理。
生:小作者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对祖国、对未来的热爱之情。
生:本文能深入浅出,随手将自己准备的小礼物也写进去了,让我们觉得很亲切。
生:结尾还有点写大话之嫌,如果更平实、自然一点会更好。
师:我也有这个感觉。曹冯同学,你自己能试着改一改吗?
生:行!我试试!
师:总的来说,曹冯作文写得很好,因为是自己的真实所想,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了。你们也都评得很好,相信你也会写出像他一样的好文章的。
生:读文。
(文章大体意思是他成了一个工程师,为了中美两国的小朋友方便、快捷、友好地相处,他设计了两架地球隧道车,一架从北京开往华盛顿,一架从华盛顿开往北京。并从地球内部开凿了一条中美隧道,利用真空和压力的原理让隧道车平稳飞驶。)
生:缪网民的想象力令我们佩服,我们现在有飞机、汽车、船,还发明了磁力车,而他的地球内部隧道真的很新奇。
生:我不同意缪网民的作文,我认为在地球内部开凿隧道的可能性值得探讨,我们应从地质、温度、距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生:……
师:对于地球内部隧道的问题,涉及到地质学问题,还是让我们课后到图书室查查资料,再进行讨论研究吧。
师:读下水作《二十年后的聚后》。(略)
生评教师的文章。(略)
生:读文略。
生:互评略。
生:今天,我们的聚会真的很有意思,同学们的工作丰富多彩,不知道20年后我们是否会真的相聚在一起。
生:20年后我们会相聚的,到那时我们都有了电脑,通过互联网召集大家再相聚。
师:是的,通过我们的努力,20年后,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解读:
“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克林伯格语)对话将成为我们这个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民主——“对话”存在的前提。“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学时,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表达自己的空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充当了20年后的一个角色,共同参与在教学活动中,这种平等、民主、和信任唤醒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中的发言意识格外强烈。
体验——“对话”教学的过程。“对话”中,教师应是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发的对话突破了“一言谈”的局面。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到认可和欣赏。在“20年后的我”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共同体验着20年后的情境,在担任角色、交换礼物、朗读作文、小组合作中体验重逢的喜悦和成功的自豪,自然也将这种感情融入作文之中。教师在对话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学生的优势、进步与不足进行客观的描述,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发展性建议。
创造——“对话”凸现与生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黑人老师便是根据学生的意愿,把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不论是家庭、婚姻还是青春期的困惑,都不排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讨论时,不左右学生的观点;交流时,赞许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在“20年后的我”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的氛围,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积极,富有创造性。
真正的教学不是为谁的教学,也不是关于谁的教学,而是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的形成过程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从单纯的评价结果中走出来,打破封闭,使作文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萌发独特的理解,在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星星之光。让师生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敞开心扉,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作者简介:
姓 名: 薛小丽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76年8月
工作单位: 如东县河口小学
职 务: 副教导主任
职 称: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事迹: 主持县十五课题“农村小学‘合作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顺利结题。几年来,本人有十五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获县嘉奖、县“六单一综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被评为县“教坛新秀”、“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电子信箱: xuexiaoli234@sina.com jiulong8899@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