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与家长平等对话
          ★★★
【字体:
与家长平等对话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与家长平等对话
               -“教师回报社会”家访活动一得
             江苏省通州市五总小学  邱国彬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上网、电话、书信等等。不管通讯工具如何日新月异,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不可或缺。考察我们的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趋于完善的今天,家访仍不失为教师与家长交往的一种较好的交流方式。
家访中,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对话,不仅能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能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增进友谊。同时,还能迅速化解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家庭亲情、师生情谊相互迁移,取得较高的教育效益。
    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对话的前提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游离于尊重学生这一主题,所有的平等都是一句空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家长在教育地位上的平等、能力之间的互补和心灵相通。
首先,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上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从教育关系来看,教师和家长都处于施教者的主体地位,是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的主体,无论哪一方都要对教育的客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负责。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共同担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凭的是感性经验,直觉思维,缺少对家庭教育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以至走了不少弯路。僻如:有的急功近利,恨不得“一锹挖口井,一口吞只饼”;有的舍近求远,不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的用棍棒教育代替说服教育,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凡此种种,并非要求我们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去训导家长,要求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恰当的方式,与其推心置腹的交流,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惠。试想想,哪个人愿意专门看别人眼色行事?哪个家长能长期承受别人对他和他的孩子的指责呢?因此,我们主动上门与家长沟通,针求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放下教师的架子,坐下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倾听家长的心声,才能使家访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能力是互补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家长都有教育的潜能。甚至于某些时候,教师所拥有的教育理论和采取的教育方式,的确没有家长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教育有效。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上。比如农村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赌博和封建迷信。学校教育学生要自觉与这些陋习作斗争,可是,家长却用现在科学上难以作出正确解释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身边的些负面典型,误导孩子,抵消学校教育。家长的一个实例,给孩子的终身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比如某些家长对受过惊吓的孩子,予以“退冲”和“叫魂”的方式治病,不用服药却能治愈。这比任何一种空洞的说教具有信服力。因此,农村的封建迷信屡禁不止,不仅仅是教育的盲区所致,除了家长给孩子的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与“生财有道”的教育典型是分不开的。因此,每个教师都不应忽视家长教育的潜力,必须让他们的教育“为我所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
   再次,教师与家长的心灵是相通的。从教育目的考察,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无论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还是“恨铁不成钢”的一些极端做法,从现实意义上来分析,教师和家长都是能相互理解的。因此,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高人一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胜人一畴,一旦金榜题名,家长脸上生光,教师面上添彩,这种荣耀,谁不羡慕?所以,面对孩子的发展,家长与教师是心心相印的。但是,作为教师,保持教育的理性头脑,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愿望。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人,不是我们随意塑造的工具模型。正确面对家长的严格和放任,正确把握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建立一种既尊重学生个性,又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创造性的教育理念,
平等的对话,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教师对家长的一项感情投资,而且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有效验证。我们反馈到的不仅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更是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取得教育成功的秘诀。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