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扎实训练 勤于积累
        ★★★
【字体:
扎实训练 勤于积累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中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葫芦岛市实验小学   王英辉

 

一提“作文”,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家长,皆“谈虎色变”。尤其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在简单的说话、写话训练之后,初次接触作文,难度就更大了。教师引导是否得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此,我把作文教学视为教学的重点加以研究。

一、统观全局,合理整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8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围绕单元整组教材设计了一篇习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一学期要写8篇习作,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对于教师来说指导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弄不好,就会出现教师“教”不细,学生“学”不好的恶性循环。为此,我对教材中的习作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处理。

例如《语文园地五》中的习作是写一写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文字、以及听到的、看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们有的介绍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各地风光图片,还有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语文园地六》的习作是写一写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两篇习作在内容上有相容之处,比如说学生在写“看到的”内容时,介绍了参观某地的见闻、景色。而这一内容恰恰是《园地六》习作的要求。为了不让学生就一个内容重复习作,我将这两次作文有机结合。比较分析异同,进而在《园地五》作文基础上进行修改,完成《园地六》的作文。合理的整合既减少了学生作文的粗制滥造,又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写作技巧。

二、激发兴趣,先扶后放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趣味是先导。这就要求踏踏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为了让学生打消写作畏难的情绪,我首先细心地“扶”他们写一写,降低写作的坡度,架设“阶梯”,让学生一点一点“攀”上去。

记得第一节作文课“我的课余生活”是从听记训练开始的;我请学生们先讲述各自课余的生活,并从中选取出比较生动的内容,请学生分析好在哪里。通过大家的评议发现了这些同学之所以讲的好,是因为在讲述中动用了许多优美的词汇,因势利导,我对同学们说:“你们如果也能用上这些漂亮的词汇,老师相信你们课余生活也一定很精彩,同学们有了信心,再动笔写一写,改一改,一篇象模象样的作文也就诞生了。

激发习作兴趣的方法很多,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组织学生游戏、观赏、游览等实践活动,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产生习作的欲望。

三、汲取营养,重视积累

小学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优秀的范文,阅读教学是获取写作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就三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特点而言,仿写单元整组教材的写法是训练作文能力的一个最佳途径,如学习了《槐乡的孩子》就写《海边的我》,展现城市孩子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文中的词汇很精彩,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会让学生勾画好词佳句。并运用好的词汇造句。例如学《灰雀》一文,我将学生勾画的一些词写下来,有:散步、郊外、婉转、欢蹦乱跳、自言自语等,我请同学们当场说句子,其中的词,一开始有的学生只能用其中一、两个词,渐渐地很多学生能用上更多,甚至用上所有的词说句子,效果非常好。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要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言积累似根基,生活积累如土壤。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会成为孩子们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在一次观察日记中,袁琳同学对初冬的事物,景致进行描写,他写道:冬天来了,人们越来越爱睡懒觉了,身上的衣服越来越厚了,楼道里到处是大葱、到处是大白菜,真是葱的海洋、白菜的世界。这独特的、朴实的语言,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作文指导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记得今年冬天,有一天天特别冷,早操回来,瘦小的刘佳辉手动僵了,大声嚎哭,我问明原因后,紧紧握住他的手并安慰他,还把他的手放在暖器片上,直到他停止哭泣,这一场面,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我让他们写一个人的一件事时,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写了这件事,正所谓以言道心声、不为文造情。

契诃夫说:“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