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地理论文 >> 资源正文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
【字体: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作者:程红平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葛洲坝高级中学  程红平
内容摘要: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象、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任何教学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语言的功能,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传递信息的载体。高质量的教学语言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才华、风度的重要标志,本文试图从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入手,探讨地理教学语言的具体优化运用方式,明确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语言优化、语言的培养
一、准确、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两种思维结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生上一节好课,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思想教育,增强了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节好课能紧扣学生心弦,引人入胜,轻松愉快地进入课的情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下课的时间,学生余兴未尽,回味无穷,经久难忘。但有的课平淡无味、呆板单调,颇能引人入睡。同样教材、同样内容、同样学生、同样设备、往往因教师的不同,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迥异,这虽然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但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多种教学媒体被广泛应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任何教学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语言的功能。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教与学、师与生之间进行交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进行德育的主要手段。美好的、精彩的、高质量的教学语言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在教师准确、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语言素质会逐步得到净化、优化和美化。
二、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完全机同,与学术报告或演讲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与朗诵及舞台使用的语言更有明显差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语言。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要讲普通话
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无论原籍为何地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讲标准的普通话,绝不允许用各地的方言或土语来讲课。
2、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
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3、语言要清楚、明白
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无法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4、简练贴切
教学语言忌讳冗长繁琐、罗嗦重复,应力求简明扼要,三言五语,切中要害。
(二)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辨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北方的沙尘暴……,宜昌地区的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1)从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主从、因果等方面考虑,引导学生的思考。如引导学生分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可启发学生从位置、风、洋流、地形等多方面考虑。
(2)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对比、想象、联想的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把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与一般的楼房对比,把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作对比,把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气候、水文、农业、生活习惯等进行对比。再如将我国的四大高原地表景观用一些美好的诗句描述,让学生产生想象、联想,加深认识和记忆。
(3)合理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精神振奋,克服消极和抑制状态。对此,教师运用语言时要在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多下功夫,音量大小强弱要恰如其分,音量过小,学生听不清楚,容易困倦或走神,音量过大而易造成听力疲劳。语速快慢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异,一般叙述性和描述性语言宜稍快些(以350字/分钟左右为宜),与学生对话交流及讲解重、难点的语言则宜稍慢些(以250字/分种左右为宜),切忌“开语言快车”或一速到底,语调和节奏应随教学内容及不同情感而富于变化,语言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轻快时如行云流水,重要处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平板枯涩、一调到底的教学语言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更谈不上有启发性。
(三)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是具备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网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深入活泼。一节好课,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还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形象语言的描述
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的基础是众多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和其他学科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象、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描述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这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到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以下语言进行描述:
“喜马拉雅山脉以它的雄伟高峻的姿态、举世无双的高度,巍然耸立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喜马拉雅就是‘雪的家乡’之意,它山峦重叠、雪峰连绵,像一座壁立的银色屏风。”
而对青藏高原,则可以用“冰川纵横,雪山连绵,湖泊众多”来描述。
当学习到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内容时,可用下列语言进行描述:
“夏天,草原像一块美丽的绒毯,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微风吹过,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着白云,远处传来了爽人心肺的牧歌……”好像使人置身于诗画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也可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底现牛羊”来描述。
2.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运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时,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使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在朗读这些有关的作品时,学生多能聚精会神、认真倾听,使课堂气氛为之生色添添。
如学习我国名山时,常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学到气候与节气时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等谚语;学到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时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学到我国降水地区分布时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学到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时,选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学到我国东北三省冬季气候严寒时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学习到我国新疆气温差较大的特点时,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3、对于一些不易识记的地理事物,可经编成顺口溜
如学习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空间结构时,可编成如下顺口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学习我国的陆临国时,,可编成如下顺口溜:“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缅、老、越南”,而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其他几个国家是很容易记住的。并且,这种顺口溜还能让记忆有序化,实现一举多得。学习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时,可编成“越、老、柬、泰、缅、马、新,印尼、文莱、菲律宾,还有一个东帝汶”的顺口溜,这很容易把东南亚国名记住。又如学到中低纬的大洋环流分布规律时,可按“北顺南反、西暖东寒”的规律来记忆。再加学到地球上风带、气压带的分布时,可编成以下顺口溜:“三圈环流,七压六风,零三六九(指纬度),三低四高”。适当地运用顺口溜,不仅增添了教学语言的色彩,而且可使学生提神醒脑,缓解紧张气氛,减轻知识记忆的负担,同时也培养学生轻松快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
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才华、风度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明白、精练、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地,反复地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
(一)认真钻研业务
首先要在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方面下功夫。要对教学法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教学法过程设计的要合理。只有对教学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运用自如。
(二)教师要经常搜集和积累有关教学语言的素材和资料
不仅要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书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更要注意研究语言科学,优化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多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戏曲,随时随地汲取语言方面的营养。凡是对上课有用的资料,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实例,只要有用,都应随时记下来。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语言有关的例子,都就注意搜集和积累。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练习和实践
开始时可把设计好的语言写在教案上,反复背诵下来,也可经在上课时自己录音,然后再反复听,自己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随时改正提高,进行自我完善。也可请其他教师来听课,课后虚心主动征求意见。如有条件应经常去听一些语言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课,从中学习人家的长处和优点。
当然,优美而准确的教学语言还须要伴随丰富而恰当的情感,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语言再好,但精神沮丧,无清打采,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实效。只有语言和情感搭配得当,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即教师上课必须要有“精、气、神”。但是,提高教学语言水平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生动而生动,如果教师单纯追求趣味,在课上“海聊”、“胡侃”,随心所欲,离题万里,将会造成学生的误导,把教学引入误区,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