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美术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高中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字体:
浅谈高中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廖晓芳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浅谈高中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

浅谈高中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川省双流县华阳中学    廖晓芳
(邮编号码:610213     E-maildabingxiaofang@tom.com)
内容摘要: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3、应培养学生的自信;
4、就应给学生以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创新、兴趣、提问、自信、空间、时间
 
自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来,“创新”立即成为企业界、科学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和焦点,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学生所能得到的只有头脑里贮藏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而已。绝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具有创新能力,而是根本没有创新的意识,像这类学生即使具备创新能力,也不一定有创新活动。应试教育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烙下了一种习惯思维:“创新就是创造,那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而我们读书学知识只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而已”。因此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严密的系统和推理,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的合理性,使它成为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不需要翻译,只要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即可传达我们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数学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因此,如何在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以为创新意识的培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孔子认为“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并且对于克服困难具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兴趣是使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主动”发生于学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首先应培养学生对困难和失败的正视。数学是由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且困难重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如果及时克服了困难,就会向前迈出一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也就会更积极、主动。把学习上的困难看作是取得更大成功前的必要的心理情绪,而不是失败的前兆。其次是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积累经验或教训,敢于尝试的人,他的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厚,学习的干劲越来越充足,成就感会越来越高,他也会很快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二、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学生对学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对老师讲解不透的内容、对奇特的现象都会产生疑问。怀疑感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为不轻信既有结论,能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例如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某人开汽车以60km/h的速度从A地到150km远处的B地,B地停留1h后,再以50km/h的速度返回A地,把车速Vkm/h表示为t(h)的函数,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学生中有两种解法。

60
O
t
V
2.5
-50
3.5
6.5
V=60
V=-50
解法一:函数解析式为

图象为:
 
 
 
 

60
O
t
V
2.5
-50
3.5
6.5
V=60
V=-50
解法二:函数解析式为:

图象为:
 
 
 
 
 
 
这两种解法所表示的函数不是同一个函数。两种解法的同学为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汽车在起动和停止的那一刻的速度是否为零。一方认为汽车在起动时肯定有速度,否则汽车无法起动,而汽车停止那一刻的速度应为零,否则汽车将继续运动,这与实际相违背;而另一方则认为汽车在起动时有速度,但在停止那一刻的速度不为零。为此他们还请教了他们的物理老师帮助他们分析。姑且不论这两方同学的解答谁对谁错,也不管这个问题是否有探讨的价值,就他们问题敢于持怀疑态度的精神,作为教师就应多加鼓励。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应给予积极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使他们有创新的体会。只有敢想别人想不到的,敢说别人说不清的,大胆表达,这才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也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因为“敢”是积极主动的一种态度。
三、应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有信心的人能克服重重困难而最终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执着“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人们的理想和抱负得到实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华得到他人的赞赏等。作为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时刻想着所有学生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应给学生以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应试教育过于侧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过多的公式和结论已经让学生疲于应付,再加上各科繁多的作业,学生生活在狭窄的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受到挫伤和扼杀。为此素质教育提出“减负”,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有的教师抱着“你减你的负,我搞我的应试”的念头不放,这就让学生根本没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更谈不上去创新了。但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并不是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设置了以实际实物和实际需求为素材的开放性应用题,这为创新意识在数学教育中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类试题无论是形式,解答要求,还是内涵,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较好地为考生提供展现创新解题方法的良好的舞台和空间,也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