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宋晓燕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浅谈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农八师实验中学分校 宋晓燕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应从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两年中我将情感带进教室,把它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教学中充分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全面的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
一、欣赏优秀作品,激发情感 。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是作品的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好的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美术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与丰富。在一节剪纸课上,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剪纸作品,学生看后都赞叹这些作品的精致、美丽。随后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现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老人正在剪纸,告诉他们刚才所看到的剪纸就是这位老奶奶设计剪出来的,学生听了都非常惊讶,趁着这机会我就鼓舞他们:“老奶奶这么大的年纪都能将剪纸剪得那么好,我们同学也应该可以做到,现在可能还不熟练,但只要大家肯学,肯练,一定能行。”最后向学生讲述剪纸的来历、现在发展的情况……通过介绍和欣赏,学生对剪纸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建立和谐关系,激发情感 。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教学气氛,触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充分发挥。在上课时我经常走下讲台和学生接触,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学生也觉得老师不那么高高在上,讲台也不再是学生和老师情感交流的分割线,师生的关系更平等、更融洽。在作业的评讲上改变了原来由教师独揽的现象,而是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评价,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和评价,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民主,会更喜欢老师,更喜欢老师所上的课。
三、创设美的情境,激发情感 。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激发和深化情感。在教学二年级《卡通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了卡通朋友米老鼠,由米老鼠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卡通王国,认识了许多卡通人物,并通过各种卡通人物与原形的比较掌握了卡通形象的特点。接着是各种作业设计(涂色练习、添画服装、将苹果变成卡通苹果……)米老鼠说:“这些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它们能加入卡通行列和我做伴,你愿意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吗?”大多学生都非常乐意帮助米老鼠,抢着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设计,但也有几个学生胆怯了,于是,我就鼓励他们:“米老鼠遇到了麻烦,很需要你们的帮助,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想帮助他,只是有一点点害怕,没关系,只要努力了,米老鼠一样会谢谢你们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整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帮助米老鼠完成心愿的情境之中。
四、传递鼓励信息,激发情感 。
美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爱是行动源泉,爱可以推动人去进行他所从事的任何事业。”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让学生在情意浓浓的教学过程中去看、去感受、去创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尽量注意以表扬鼓励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在一节美术课上,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作业上画了一棵挂满各种各样水果的树,于是就轻声问她:“这棵树上为什么长满了各种水果?”小朋友告诉我:“妈妈生病时想吃各种水果,如果我有一棵结满各种水果的树,那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摘给妈妈吃。”我听了马上鼓励她说:“你想得真好,希望你能早日培育出这样一棵果树来。”接着,我又让她将画展示给其他学生看,介绍自己的想法。在这过程中,这个学生受到了教师的赏识和表扬,自信心加强了,而其他的学生也受到了鼓舞,积极性高了,也更爱上美术课了。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和深切体验。实践证明小学生的情感是可以被激发的。一旦学生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总之,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使学生能在真情的关怀下,动情的学习。
2005.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