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音乐论文 >> 资源正文
学人文音乐 育高尚人才
        ★★★
【字体:
学人文音乐 育高尚人才
作者:李明兰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学人文音乐、育高尚人才
 
 
内容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的确,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词:人文   高尚   内涵   情感   审美   探究   合作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的确,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音乐教育又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那么,如何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在学生学习人文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我在音乐教学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究,简述如下:
一、从欣赏入手,运用综合性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审美情感。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过程中沟通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不能是单一的,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绍伏尔加河的地埋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像是中国的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学生自己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俄罗斯是沙皇统治,人民生活困苦,贵族生活却非常奢侈。还可以找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还可以欣赏男低音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又如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是一首表现俄国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保卫祖国的乐曲。可以从介绍1812年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历史入手,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结合俄国文学家、画家的作品,辅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深情。音乐虽然不是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但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同时了解到波澜壮阔的历史。
    音乐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在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的相关文化的学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体验思想情感。
    什么是探究性的学习,就是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情感。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用音乐来表达、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每组同学留作业,请他们查找关于《二泉映月》的各种资料,资料来源的途径不能少于两个方面,很多同学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到的资料。在课上老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讲解给同学听,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知识互补。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的名字原来不叫《二泉映月》,是音乐家杨荫浏根据乐曲的意境后来加上的。由此,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具象性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有的学生了解到《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曲,后又被改编成很多种形式演奏,如民乐合奏、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等。特别是日本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使他产生了“断肠之感”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感受;还有的学生找了许多与音乐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都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更不能压制学生的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究音乐。再如:学生在各自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有力的节奏、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奋具有感召力的进行曲特点,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再通过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到号召人民站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爱国情感的教育。
三、运用合作的方法学习,培养道德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感包括品德修养、理想及传统观念等内容,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学习《京剧》一课时,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在找“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的资料,集体排演。在课堂上同学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作介绍,会唱京剧的可以唱京剧片段,弹琴好的同学可以伴奏,美术好的画上几个脸谱,还有的学生演了一段《三岔口》,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