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体育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
【字体:
浅谈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作者:闫立成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现代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优异成绩的创造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应当具备出色的身体能力和技战术水平,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能力。2001年中国足球队成功出线,终于实现了几代人世界杯梦想。这一成功给了人们很多启示,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良好的心态是运动员技战术发挥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心态才能带来有效的行为。因此,对运动员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技术、战术和体能方面的训练,还必须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的培养。
1心理训练的概述
     心理训练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培养心理品质,以促进技战术提高和增强身心健康。狭义的心理训练是指采取专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运动潜能。
比较两种心理训练的特点,其区别可概括以下几点:
1.1方法不同
      广义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采用一般性方法(如一次谈话,一次活动等)进
行。狭义的心理训练则采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如肌肉放松训练、模拟训练等)。
1.2时间不同
      广义的心理训练,又称长期的心理训练,贯穿平时的训练、比赛过程中,
短期效果不明显。狭义的心理训练,又称为短期的心理训练,主要应用于赛前、赛中和赛后,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1.3内容不同
      广义的心理训练着眼于参与者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普遍
改善和提高,即心理素质的提高。而狭义的心理训练,只注重改善某一心理状态(如疲劳、紧张或焦虑状态),或消除某种心理障碍。
1.4效果不同
      广义的心理训练短期内不易看到效果。狭义的心理训练具有明显而快速的效果。
2心理训练的作用
2.1培养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
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控制技术,可有效地调控运动员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2.2完善个性、增强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
      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环境,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精
神活动的健康水平。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保证竞技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心理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积级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各种适应能力。如系统脱敏训练,其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使其保持镇静、积极的心理状态。
2.3消除疲劳,恢复心理活动的能量
     运动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
能量,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心理训练的作用之一,就是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尤其是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时,必须通过精神调节、心理放松等练习才能有效地克服。
2.4改善认知过程的功能,有利于技能的学习与巩固
      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有精确的肌肉运动感觉和各种专门化的知觉,提高了
运动员控制各种动作和空间定向的能力,还使得运动员头脑中的运动表象清晰、完善,能快速、准确地记忆动作,并能根据临场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改变活动方式。心理训练还采用了很多方法,如念动训练和动作智能训练等,这些方法突出了肌肉运动感觉在动作技能掌握中的作用,加强了暂时神经联系的沟通,因而加速了运动技能的形成。
3心理训练的原则
      心理训练不同于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它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心理训练中除必须遵循运动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心理训练的原则。
3.1保健性原则
      心理训练是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的训练,这种影响必须有利于身心健
康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进行心理训练时,不能给运动员带来身心痛苦和损伤。例如,不能采用“泄气”的办法克服赛前紧张,更不许用冷落、讥讽等粗鲁的言行来“激将”,引起“斗志”等,这些方法或许在个别人身上能收到一些暂时的效果,但它留下的心理伤疤是难以修复的。因此心理训练必须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要从关心、爱护、发展其体质、才智的立场出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自觉自愿的原则
      在训练中,运动员心态不仅对身体方面训练有影响,而且对心理训练的
影响更大,不容小视。在多年心理训练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积极心态者一般都会有较好的心理训练效果。而消极心态不仅没效,反而有害。对于那些对心理训练持观望、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运动员,强迫或命令他们接受心理训练是不明智的。对于这部分人,关键问题还是要加强心理训练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转变原有的观念,相信心理训练的作用,并使之在心理训练实践中见到实效。
3.3结合个性特点的原则
      心理训练时,必须以运动员个体身心特征为依据,要根据个性的心理潜
力,弥补心理缺欠,促使心理的均衡发展。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方法,必须考虑个性现有的心理特殊和基础,不能千篇一律。有些需要采取自我控制训练,有些需要采取自我动员或激发性训练,也有些需要将两者结合的训练,并且还要根据每个个体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心理状况变化来进行训练。此外,在进行心理训练时,还要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专项,要充分发展某些特长的心理素质,克服某些心理缺欠,以满足其学习运动专项的需要。
3.4结合运动实际的原则
      心理训练的应用,都应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因此,应尽量使心理训练
结合战术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这不仅可以加快心理训练的应用过程,而且还可以丰富和改进运动训练方法,使其注意心理训练控制和调节作用,不致因忽视心理因素造成训练和比赛失利。
3.5持之以恒的原则
      心理调节控制能力需通过学习,训练得以掌握提高。因此,心理能力要
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必须持之在恒的进行。它不是魔术,指望心理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是不切实际的,要反复多次运用,才能在比赛中真正地,适时地发挥效力。
4心理训练的方法
4.1高训练成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认知训练:教练员通过讲解战术理论,使运动员对训练的目的、任务、
      方法有明确的认识,产生训练的自觉性,进而自觉地接受教练员的科学训练程序和合理要求,使意识和表象更有效地统一起来。实践中要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针对少年运动员兴趣性强、注意力差的特点,诱导其对训练产生兴趣和建立正确的动机。针对中等水平运动员上进心强、意志力差的特点,鼓励其不怕困难,努力提高技术的信心。针对优秀运动员进取心强,自制力强的特点,启发其不断努力攀登技术高峰的信念。
念动训练:教练要求运动员通过自我默念,有意识地想象某一技战术动作,使头脑中出现该动作的表象,并用脑来实践这一动作。实践中要注意不同训练阶段的神经机制特点。如低水平运动员兴奋过程易扩散,内抑制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中等水平运动员兴奋抑制强,内抑制强,表现为注意力相对集中,情绪相对稳定;高水平运动员兴奋过程中,内抑制强,情绪稳定。调节控制运动员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念动训练的实际成效。
意志训练:首先教练员通过启发和讲解,使他们明确训练和比赛的目的,使之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自觉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其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困难,以果敢精神解决问题,以超人的自制力控制情绪。其次,教练员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进行训练,有意识增加训练难度,增加负荷量,提高训练质量标准,安排势均力敌的队进行比赛。在训练和比赛中,可设计一些瞬息变化的复杂条件,要求运动员当机立断地采取果敢行动,解决突然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激发运动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2各比赛阶段的心理训练方法
赛前准备的心理训练:一般可通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已知彼,在了解
比赛对手和其他有利的情况下,主要采用模拟训练方法,包括语言形象模拟和实际景象模拟等。
比赛时临场的心理训练:多采用诱导暗示和自我暗示法。
赛后总结的心理训练:由于比赛的激烈竞争,教练员不仅要积极设法解除运动员的身体疲劳,同时还要注意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主要采用放松法:①语言诱导调节:赛后,教练员谈笑风生,运用富有情趣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诱导,与暗示调节相结合,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合理的放松,从而达到恢复、储备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目的;②情绪转移调节;运动员到一个新环境中进行适当有益的活动,把注意力由紧张的比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情境,从而达到解除身体和精神疲劳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薇,李进. 体育心理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祝蓓里,季浏. 体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