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体育论文 >> 资源正文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途径——学生轮流领做准备活动
        ★★★
【字体: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途径——学生轮流领做准备活动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摘要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很多,本实验在素质教育有关理论的指导下,依据高中生认识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主体教育理论,我们做了全班学生轮流领做准备活动的尝试,旨在使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些锻炼身体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手段,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构成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准备活动又以其必不可少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的体育课中,准备活动堂堂做,内容大同小异,形式也多重复,虽然有时也由体委或小组长领做准备活动,但由全班学生规范地轮流领做准备活动的却不多,目前在此方面做系统研究的亦不多见,因此改常规的准备活动模式为全班学生轮流领做,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些锻炼身体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手段,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一学年1—8班女生共205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略)
2.2.2 调查法
(1) 问卷调查法
二轮调查,共发出问卷41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2%,93、7%。
(2) 面访调查法
面访研究员2人,中学体育高级教师6人,了解与本文有关的问题与意见。
2.2.3 实验法
(1) 我校的体育课形式为单班男女分组教学,教学班人数一般为二十几人,这样每学期可进行一轮的实验,上下学期各进行一轮试验,共进行两轮实验。
(2) 实验前针对试验对象毫无基础的具体情况,教师先示范再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解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学生自己按想象确定基本部分的内容并根据本次课的内容编写一份准备活动小教案,教师批改讲评。
(4) 学生抽签决定顺序,按顺序轮流领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学进度中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性准备活动。

(5) 教师对学生领做准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90分以上无优秀、80—89为良好、60—79为及格、59以下为不及格。

2.3 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求及运用方法

2.3.1 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内容分为如下四类:
(1) 体操舞蹈类
(2) 走跑类
(3) 游戏类
(4) 比赛类
专项性的准备活动根据课的内容做具体安排。
在以上四类内容中必须选择两类以上。
2.3.2要求
(1) 注意准备活动的目的性。
(2) 口令清晰准确。
(3) 示范动作规范,讲解清晰、简练。
(4) 内容与形式尽可能新颖、有趣。特别提倡自编自创。
(5) 符合人体运动规律。
(6) 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内容。
(7) 时间8′——12′。
2.3.3运用方法
(1) 学生根据课的内容编写准备活动教案,教师提前检查、批改。
(2) 学生按抽签顺序领做准备活动。
(3)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领做准备活动的效果有明显差异,需做有目的的调整:
•效果好的,及时表扬,指出优点。
•效果差的,找出原因,帮助鼓励,教师及时补充。
•效果较好但不全面或存在问题 的,教师或其他同学补充,同时讲明补充的原因。
•教师领做与学生领做穿插进行,根据学生领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不定期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再由教师示范、学生领做,同学们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学会运用。
2.3.4 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
(1) 把此项评分计入体育课总成绩中,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之认真对待。(比例占20%)

(2) 要求适当,及时鼓励,增强信心。

(3)教师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启发、诱导,协同纠正。
(4)对领做准备活动的情况,每次课进行小结,并请同学互评,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调查与实验结果

(1) 第一轮实验后向学生发出问卷205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学生对本实验的态度如表:

表1 学生对本实验反应(一)
学生反应 人数 百分比
赞成此实验 62 94.7
赞成并提出好建议 57
赞成并指出存在问题 58
不赞成有原因 7 5.3
不赞成 3
合计 187 100


第二轮实验后向学生发出问卷205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学生反应如表:

表2 学生对本实验反应(二)
学生反应 人数 百分比
学到体育知识 182 94.8
学会运用体育知识 151 78.7
激发兴趣 129 67.2
培养能力 184 95.8

(2) 学生领做准备活动成绩


表3 第一轮实验后学生领做准备活动成绩统计表
成绩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合计
人数 21 38 90 42 191
百分比 11 20 47 22 100
及格率 78%


表4 第二轮实验后学生领做准备活动成绩统计表
成绩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合计
人数 50 68 72 4 194
百分比 26 35 37 2 100
及格率 98%

从表中可看出,两轮调查的目的不同,第一轮实验后的调查主要针对本实验态度的调查,第二轮实验后的调查主要针对学习效果、收获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4.7%的学生赞成本实验,从心理上他们是乐于接受的,同时他们认为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学到体育知识、学会运用体育知识并提高自己的多种能力。
两轮实验学生轮流领做准备活动的成绩统计显示,第二轮实验后学生成绩明显高于第一轮实验后学生成绩,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也明显提高。

3.2 实验与高中生身心特点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也日渐成熟,她们能做出正确的示范,并通过示范、讲解、组织来完成预定内容。
其次,根据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人天生具有一种蕴藏着无限潜能的内在自然,内在自然的重复展露,就达到了自我实现,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这种最高的需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很高,也及易挖掘和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组织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发展的相当快,她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熟,渴望并争取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肯定,也乐于表现,喜欢参加能表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以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

3.3实验与高中生的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的过程。
感知: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表面特征有了认识,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引起注意,并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
理解: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结构以及本质的认识,通过抽象思维活动的智力操作手段进行的,它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领会和内化的过程。
保持:对掌握的知识持久记忆,通过理解和领会,知识就进入了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经积累经验并连接由知识的理解到应用的桥梁。
应用:知识的应用是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感知、理解、保持的过程,学生在确定学习目的、拟定方案、选择方法与手段时,必须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斟酌,同时已获得的知识通过应用得以巩固。
4. 结论:
4.1 高中生在体育课中领做准备活动是切实可行的。
4.2 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调控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3 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终生体育奠定了基础。
4.4 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使准备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5可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张扬个性、增强自信心。
4.6 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指导和帮助他人进行锻炼,所以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5. 参考文献
(1 ) 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 现代教育论与体育教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 ) 施建农, 蒋长好. 学生心理咨询. 中国税务出版社
(3 ) 北师大心理学编 .心理学 .北师大出版社
(4 ) 郝保源. 实验心理学. 北大出版社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