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解词 落实词义 |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周锋
[教例]五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小黑板出示: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师:我们要学习这段话中的两个成语。先来学习第一个——囫囵吞枣。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囫囵”是什么意思
生:“囫囵”就是“整个”。
师:“囫囵吞枣”整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枣整个吞下去。
师:这样吃枣能吃出滋味吗
生:(齐答)不能!
师:对!囫囵吞枣是吃不出枣的味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囫囵吞枣”来形容读书,例如文中作者说自己读《水浒传》是囫囵吞枣,这是为什么呢用笔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来回答。
(生动笔画句子。)
生:因为作者读《水浒传》时,“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所以说是“囫囵吞枣”。
师:对,对于这种“不加分析,笼统地接受”,“读了之后还不知道讲什么”的阅读,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囫囵吞枣”。平时我们读课文时可不能囫囵吞枣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成语——张冠李戴。先说说“冠”的意思,再说说整个词的意思。
生:“冠“的意思是“帽子”,“张冠李戴”就是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做了什么“张冠李戴”的事
生:作者在回答伯父的问题时,“有时候还把这个人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所以说是“张冠李戴”。
……
[评析]
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决定着词语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两个成语,成语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仅仅将词典上的解释“灌输”给学生,学生不易理解掌握。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在词典解释基础上,进一步将词义具体化,落实于课文内容之中,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解释”词义,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了,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更好地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