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螳螂捕蝉
        ★★★★
【字体:
螳螂捕蝉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其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复述课文,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具准备:

录像、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以下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录像《螳螂捕蝉》第一部分)

提问:1、谁能用一句话介绍:谁准备干什么吗?

2、吴王的态度怎样?

二、合作探究,了解少年的巧妙劝阻。

(播放录像《螳螂捕蝉》第二部分)

出示小组学习题:

1、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2——11自然段,感知少年是怎样让吴王一步步进入自己设计的故事中的。

2、讲一讲:少年向吴王讲的故事中,各角色之间有何关系?

3、练一练:对吴王与少年相遇的环境进行描述。

4、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少年劝谏》。

5、画一画: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何关系,画出关系图。

(请各小组根据本小组实际情况,自选3题学习)

大组交流。

三、仔细分析,明确吴王改变主意的原因。

1、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有何反映?请用书上的话回答。

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指导朗读)

2、给恍然大悟换个词,用恍然大悟说话。

3、此时,回忆自己在朝上的固执,吴王心里会怎么想?

四、巧妙对比,体会少年的智慧非凡。

   讨论:同一故事,同样对象,换个场景,倘若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劝说吴王,结果会一样吗?为什么?

五、复述课文。

填空题:

吴王准备出兵      ,态度非常      ,不允许任何人劝阻。一天,吴王没带随从,漫步在       ,这里        ,美极了!忽然,吴王看到了       ,正在        ,他很奇怪,问:“                      ”少年答道:“报告吴王,臣看到了            ”他指着园中的大树说:“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        ,他想: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知识拓展。

列举身边的类似于“螳螂捕蝉”的事例,分析其眼前的利益以及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

仔细观察,找出身边的类似于“螳螂捕蝉”的事例,想出好的主意,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规劝。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啄食    

     螳螂     黄雀     少年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