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
【字体: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作者:漕桥中心…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495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勇气和才智,懂得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学生答后,板书:吴王攻楚、螳螂捕蝉。
2、课文第一段讲了什么?
3、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少年、吴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少年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呢?他和大臣们的劝说有何不同,他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探讨这个问题。
(一)讲读第2—3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第2—3自然段。)自由轻声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2、交流。(要求找出:“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转来转去”等词语,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少年的勇敢、聪明和坚持不懈。)
3、这位少年一连在花园里转了三天,都没有碰到吴王。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想一想,他当时会怎么想?
4、指名有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少年的智慧和决心。
(二)讲读4—11自然段。
过渡:一天,少年终于等到了吴王。他的举动引起了吴王的注意。而且两人进行了非常默契、有趣的对话。
1、自由朗读4—11自然段。思考:这段对话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细读第9—11自然段。
① 把文中叙述少年讲的故事找出来,并认真读一读。
②(出示“螳螂捕蝉”图。)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讲述故事。
③要求学生再用一个词语,把这个故事完整地概括出来。学生答后板书:黄雀在后。
④追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答后,出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出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6、学生答后,小结,并板书:不堪设想。
(三)小结第二段:多么富有智慧的少年啊!他巧妙地运用一个故事,让吴王知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引读第三段。
2、假如你就是吴王,你还会对这位少年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3、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吴王,吴王不听,甚至下死命令要“杀头”,而少年竟能把他说服了呢?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写下来。
2、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朋友或同学听。
附:板书设计
14、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不堪设想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没有任何评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