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l·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们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3·边读边想上述问题。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笑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出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初读前启发谈话的问题,不作过高要求)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让学生比较、辨析不同的发言,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第2一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朗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板演生字:
麦 拣 垄 嘲 判
2·师生评议。
3·用钢笔描红、临写。
七、作业
1·抄写。(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l·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不作过高要求)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投影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 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应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 态、心理活动来体会。如:"摇了摇头"、"随手扔掉"、"总以为机会还很多"等。从哪里可以看出弟子们的心情呢?从"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体会他们很懊悔,实际上小麦不会嘲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所以觉得小麦在嘲笑他们)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投影: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之前可加一个什么词?
(苏格拉底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地说)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一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投影出示: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 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齐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
4·指导学生一句句熟读、背诵这一段。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读一读,背一背:
(1)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2)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