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可爱的草塘
        ★★★★
【字体:
可爱的草塘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对祖国边疆的神往和热爱,树立长大会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2.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清澈”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小作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了解草塘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我们国家的最北端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过去叫北大荒,现在叫米粮仓,我们课文中讲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

1.生字要会读、会写,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因此,我们先来填写生字表,认识生字。

2.读准字音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发音特殊,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因此要特别记忆。

“泡”,在“水泡子”一词中应读“p1o”,不能读“p4o”。

“瓢”读“pi2o”,不读“pi3o”。

“舀”读“y3o”,不能读成“t2o”。

“掺”是翘舌音,读“ch1n”,不能读作“c1n”。

一字多音的字也要注意指导。

3.认识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但每个字的笔画都是有规律的,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

“邮”字的右半部是“阝”,写成“卩”就错了。

“腻”字最容易被学生写成“ ”。

类似的错误很多,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准确地写汉字,如果学生的错字不及时纠正,以后就不好改了。

4.辨析字形,正确掌握字义。

字形相近的字很多。只有掌握了字义才好区别。请同学们做一组相近字填空练习,以掌握汉字。

犹(犹豫)

恋(留恋)

掺(掺和)

置(放置)

优(优秀)

变(变化)

渗(渗透)

署(部署)

豪(自豪)

刮(刮风)

棍(木棍)

泡(泡菜)

蒙(蒙古)

乱(混乱)

混(混乱)

狍(狍子)

(三)学习生词,正确理解词义。

1.查字典弄懂词义。

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现已开垦为产粮区。

呆腻:腻,厌烦。住得厌烦了。

狍子:鹿的一种。

开河:本课指河流解冻。

掺假:把假的掺在真的里面,或把质量不好的放在质量好的里面。

蒲草: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

话匣子:比喻爱说话的人。

水泡子:本课指小水塘。

清凌凌:形容水清澈而有波纹。本课指小河的水清凉明澈。

鲇鱼:身体表面无鳞,头扁口阔,有四根胡须,肉可以吃。

恋恋不舍:恋恋,爱慕、留恋。形容极其喜爱,舍不得离开。

贪心不足:贪得无厌,不知足。

2.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

鲜亮(明亮)、(鲜艳)

清澈(明净)、(清亮)

眼睁睁(眼巴巴)

恋恋不舍(依依不舍)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2)反义词,意思相反的词。

鲜亮(昏暗)  清澈(浑浊)  犹豫(果断)

(四)熟读课文,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篇文章是由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是按一定线索连接的,这线索就是分段的依据。学生们明确了分段的依据,分段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合成篇的,这一点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通过读书了解到,因为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叙事为主的文章大都依据事情的发生——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有的文章有“高潮”就可分为四段,有的文章没有“高潮”就可分为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是有利于正确分清段落的。

指导学生以事情发展顺序为依据分段。文章首先写到作者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接着写作者来到草塘以后,感受有所变化。再写通过小丽的介绍,作者对草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肯定能准确地划分段落。同时各段的段意也就自然地归纳出来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初到北大荒,觉得无聊,小丽要领“我”外出散心。

第二段:(第5自然段)“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13自然段)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景象。

第四段:(第14 19自然段)“我”在河里逮鱼和看到清凌凌的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段意说明了每一段的内容,将每一段的内容以简练的话语连接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我”到北大荒,小丽向“我”描述了草塘四季的景象,以及亲眼看到草塘的美好景色,从而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眷恋之情。

(六)读课文,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对祖国边疆的神往和热爱,树立长大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二、第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一、二、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可爱的草塘》讲的是北大荒的事。过去的北大荒天气寒冷,人烟稀少,交通又不便利,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现在的北大荒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已经成为米粮仓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垦区还生产有人参、鹿茸、貂皮等。还有美丽的草塘。

(二)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作者看到的草塘是什么样的?

教师读全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把注意力放在二、三段上。

1.请同学讨论、回答作者看到的草塘是什么样的?

(北大荒的草塘又大又美,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近处的呈鲜绿色,远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

2.画出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看得出草塘很美。那么,怎样理解“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呢?(将这一句话写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充分讨论,深入理解。)

这句话喻意比较深刻,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提示:作者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突然间看到这样的美丽景色,作者心情舒畅,流连忘返。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感觉,这样美的语言。

(这句话中的“浪花”指的是草塘中的芦苇,蒲草。因为草塘面积宽广,因而将它比作大海,而芦苇和蒲草在微风的轻拂下,起伏飘荡犹如大海中的浪花。可是,大海的浪花是蓝的,而这里说的浪花的颜色则是绿色的,而且是翠绿、发光的,鲜亮的。这是因为草塘的芦苇和蒲草长得茂盛,所以颜色绿油油的才发光,才发亮。另外正是因为作者看到绿油油的景物,心情特别好,才会感觉到“浪花”在翻滚中欢笑,并且一层层涌向远方。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已为眼前的美景所感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草塘,的确使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很明显,走过这样的草塘真的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可是草塘的颜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请同学画出这句话,想一想为什么?

(因为人的视线由近处向远处推移,看到的景物由清晰变得模糊,再加上周围绿色的映衬,芦苇和蒲草在微风中上下起伏,所以人们的肉眼望去会呈现这样的色彩变化。也就是说这种景色是因距离远近不同而形成的。)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话所描绘的美景,从而体会作者“情不自禁”的欣喜和赞叹的心情,以及北大荒人的自豪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选择与文字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书,感受其中的美。

草塘的确很美。草塘有三大特点,哪位同学已经意识到了?

板书:草塘特点

(草塘的三大特点是大、绿、动。这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塘“走进去就像置身大海中一样。”而且是“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些词语说明草塘大。“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说明草塘绿。“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把草塘写活了,写出了草塘独特的动态美,充满生机和活力。)

板书:大 绿

是的,作者已被“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塘深深地吸引了。因此,作者不由地赞叹。

3.找出描写草塘可爱的句子,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

作者是怎样赞叹草塘的?请同学来回答。

(这草塘真美啊!)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草塘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吗?有。作者又按照不同季节具体地描写了草塘的可爱。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划出有关内容。

(春天,小草刚发芽,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瓢舀鱼很香。

冬天,天越冷越好,冻得野鸡连眼睛都睁不开。狍子的腿陷在雪地里拔不出来。因此,逮野鸡、追狍子都很容易。)

这些内容是通过小丽的介绍来表述的,请同学认真地再读一遍,想一想小丽这番话的深刻含意。

(小丽的介绍充满了作为一位北大荒人的自豪,言谈中使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小丽的介绍,你们了解到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讲。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物产丰富。捉野鸡、打狍子等活动又说明北大荒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师:作者对草塘越来越感兴趣,可是小丽却“关上话匣子”,什么也不说了,为什么?找同学回答。

(小丽故意关上话匣子,是为了让作者自己去观察和体验北大荒的可爱。)

板书:物产丰富

4.巩固练习:

1)出示投影,请同学口答。

①第二段写出了草塘的三大特点,它们分别是绿

②“物产丰富”指的是:

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

③文中用“大海”比喻草塘,“浪花”比喻芦苇和蒲草

④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是拟人写作手法。

⑤“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夸张的手法,用以形容北大荒野鸡很多

2)请同学讨论形近字的异同,再组词。

芒(光芒)     崩(崩溃)   陷(陷阱)

茫(茫然)     蹦(蹦跳)   焰(火焰)

3)齐读二、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结。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这么大这么绿”,“就像置身在大海中”,“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而且是“欢笑着,翻滚着”,显示着勃勃生机,使得作者情不自禁:“这草塘真美啊!”再加上这里物产丰富,乐趣无穷,生活在这儿的北大荒人无比自豪,作者由此对草塘有了更深的了解,越来越喜欢这可爱的草塘。可是作者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呢?最后又有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四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第四段,理解作者对草塘的情感。

(三)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朗读全文,把作者对草塘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解释“自豪”、“清澈”的意思,练习造句。

二、教学重点

学习第一、第四段,理解作者对草塘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在小丽的介绍下,更加了解北大荒的草塘,在情感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初次到北大荒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第一段。

师:请同学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感受。

(“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看完了,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从这里看出,作者初次来到北大荒,感觉不太好,很无聊,整日以书打发时光。这是因为他还没有了解这个地方,更谈不上喜欢,所以“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

板书:没意思 以书为伴

在小丽的带领下,作者走近了美丽的草塘。请一位同学把二、三段中描写草塘美丽的句子读一遍,有意识地复习、回忆二、三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画下来。

(“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草塘不但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请问:这里主要盛产什么?

(这里主要盛产鱼、野鸡和狍子。)

作者在草塘边走一走,看一看,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他在与小丽的交谈中,又了解到这个地方物产还很丰富,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什么变化呢?请看第四段。

(三)学习第四段。

小丽“关上了话匣子”,目的是要作者自己去体验。作者有什么体验,收获怎样?请同学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然后回答问题。

“水泡子”是比较浅的水塘。在这样浅的水塘里,为什么“水面上波光粼粼”?联系下文来理解。

(因为水泡子里鱼很多,鱼游到水面上,银色的鱼鳞闪闪发光。)

还有形容鱼多的词语吗?

(“挤挤挨挨”把鱼多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这句话从作者“一条又一条”抛鱼的动作说明鱼多,同时也说明在这里逮鱼太容易了。)

作者亲自跳进水塘逮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非常高兴。为什么?

(他体验到了小丽前面介绍的“瓢舀鱼”的快乐。所以作者很高兴。)

请问: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呢?

(“不禁惊叫”,“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恋恋不舍地上了岸”。这些词语都与“觉得没意思”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里对作者来说已经太有意思了。所以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板书:有意思  泡中逮鱼

正当作者恋恋不舍地上了岸的时候,小丽又把另一个奇妙的景观亮在了作者眼前。是什么景观呢?

(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作者眼前。)

为什么是“奇迹般”地出现?

(因为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也说明作者的心情是又惊又喜。)

这条小河使作者对草塘又有了更深地认识,接着文中用了三个排比句来描述这条小河,写得很美。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呢?先读后谈。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三句排比句,主要写了绿草、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里所显现的美景。用“清凌凌”来形容水清凉而明澈。写草、云、天显得“更绿”、“更蓝”、“更白”实际上要说明的是水清明澈,而绿草、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的倒影就勾画出了草塘美丽的画面。这种景色使作者心旷神怡,喜爱之情由此变得越发浓厚。)

板书:喜欢  绿草  蓝天  白云

正是因为小河清亮可鉴,能清楚地倒映草塘上的一切景物,并且互相衬映,更显光彩。所以就使得作者又一次地“情不自禁”……

教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

“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主要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段话中“我朝前紧走几步”中的“紧走”反映了作者急于接近这一美景;“想捧起……痛痛快快”几个词写出作者看到如此清凉明澈的河水心情非常愉快,真想洗洗脸来轻松一番。)

(但是“犹豫”、“生怕”又写出作者的矛盾心理。“生怕”是害怕的意思。作者害怕因为“洗脸”而弄坏了这幅美丽的风景画。也就是说作者太喜欢这里的景色了,所以他才会“犹豫”,他是不忍心破坏的。作者希望这样的美景永远呈现在眼前,留在记忆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一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变化?

(作者已深深爱上了北大荒这个可爱的地方。)

板书:深爱  清澈小河

作者从“没意思”到“深爱”这个地方,思想感情上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可是这个转变不是突变,请同学再一次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

师:《可爱的草塘》主要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步加深,情感也日益浓厚。文章结构清楚,语言优美。使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为北大荒人自豪,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北大荒。我想,同学们也已经受到了作者的感染,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为北大荒人自豪

训练学生抓住中心说话,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鼓舞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设祖国。教师也可以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指导理解“自豪”、“清澈”,并造句。

【板书设计】

五、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

这种“练笔”不同于正式作文,因此不能拘泥于形式、文体,重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抒发其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

1.练笔前带领同学们参加一次正式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亲身去感受那种庄严气氛。

2.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提示同学注意场面描写,注意周围人的表现,最主要的是具体地描写自己的感受。

3.题目让学生自定,因为从题目可以看出同学是否抓住了中心。

为便于教师参考,编者在张之廉老师主编的《小学生学习语文》一书中摘抄了一篇《升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升旗

 

全校各班都来齐了,七百多人都穿着整齐的绿色校服,七百多双眼睛注视着主席台。我有些紧张,暗暗地鼓励自己,千万别慌啊!

紧张而又庄严的时刻终于到了,广播里传出了进行曲。我们四个升旗手排成“一”字形,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到旗杆前面。我拉开旗杆上的绳子,拿起国旗的一端开始系扣。由于天冷,我的手有些僵硬,系起扣来十分吃力。音乐快完了,扣还没系好,我的心似乎跳到了喉咙口,我赶紧定了定神,告诫自己要沉着。我的手似乎又灵活了,按照平常的练习,我迅速系好了一个蝴蝶结似的死扣。这时,心才悄悄平静下来。

接着是升旗。庄严的国歌响起了,我慢慢地拉动着绳子,在那激昂的乐曲声中,国旗徐徐地升了起来。望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不禁想起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机智勇敢的小交通员立安,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献身的刘胡兰,还有长征路上那些前仆后继,大无畏的红军战士,他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想到这里,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国旗升到了旗杆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国旗后面映着那美丽的校园、蔚蓝的天空,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接下来全校同学高唱国歌,“……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前进进!”那众志成城壮国威的歌声,在校园里不断地回响,在我们心中激荡着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去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实现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简评]

这篇习作写的是学校升国旗仪式的庄严情况,反映出同学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