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搞懂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中心。
3. 强化思维训练,渗透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西门豹是怎样“除人祸,灭天灾”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后题3个句子。
教前准备
1.投影片六张。
2.教学挂图一张。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学要求: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2.运用工具书自学体会。
3.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熟读全文,理清层次。
要求每位同学提出两个伺题。
四、看课后第一题,圈出有关词句。同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阅读分析课)
一、检查复习。
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请提出。
二、抓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西门豹哪方面的故事?文中哪句话点出来的?(第一句,管理)
2.管理之前,邺这地方怎么样?(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芜:长满乱草,人烟:居住的人。)
3.管理之后,邺地有什么变化呢?(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4.从管理前后的对比中,你看出西门豹有哪方面的才能?
(善管理)
5. 西门豹是怎样管理的呢?他先后干了哪三件事呢?
轻声读课文,思考。①调查了解,②为民除害;③兴修水利。
小结:要求把以上三句话用“总--分”的顺序叙述出来。
(见板书)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底是怎样“调查了解”的?他向老大爷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指名读)
①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
②“不给河伯娶媳妇,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谁说的?(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
③漳河神要的新娘是哪儿来的?
④漳河发生过大水没有?
2.通过老大爷的介绍,西门豹了解了哪些情况呢?
①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②了解到(首恶者)是巫婆和官绅出面闹的。(他们是怎样“闹”的呢?“闹”的目的是什么?分析第四节,目的--骗钱,害人)
③受害的是没钱人家,有女孩儿的都逃了。
分析“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过去:没有事了;眼睁睁:毫无办法的样子。)
指导朗读——同情,憎恨。
④漳河从没发过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小结: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依据。(天灾、人祸)
①指他什么“灵”呢?西门豹相信吗?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不相信河伯娶媳妇这件事会“灵”?(巫婆说的)
③ 指导朗读。
四、悬念过渡,引人入胜。
既然他不相信,为什么要去送新娘呢?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下节课再学习
五、小结。
第三课时(语言训练课)
一、承上课问题,读议第二段。
济读课文后,要求把酉门豹说的话划下来。
1.看到“新娘”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如何做的?(小黑板出示对巫婆说的话),分析:①那个姑娘真的不潦亮吗?②“麻烦”是什么意思?③“另外选个漂亮的”这是真的吗?到底他的目的是什么?(保护新娘,惩办巫婆)
抓住“麻烦”指导朗读。
2.巫婆去了,等了一会儿,酉门豹对官绅头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第十一节)
①“还不回来”——并不是他认为巫婆能回采,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采的样子。②“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要严厉惩办他,把他投进漳河去。
扣住“还不回来”等词,指导朗读。
3.分析欣赏描写“那些官绅的表现”的语句,体会其“骗钱、害人”的含义。
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那些官绅不认为漳河有神?(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等)
4.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①老百姓原采知道不知道?
②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巫婆说的”、“逼”)
小结:请同学们谈谈酉门豹惩办巫婆、官绅的办法的“巧妙”表现在哪里?--惩治的主意不露,惩治的安排周密;惩治的办法合理;惩治的对象有别j惩治的教训深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西门豹具备杰出的管理才能。
二、读议第三段。
讨论:人祸被除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段呢?(既要除人祸,又要灭天灾。这样人民的生活才能过得好)
三、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
2.复述西门豹除人祸的过程。
3.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同时完成部分划线工作。
四、作业。
填空题:
战国时期,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看到( ),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原来都是( )给闹的。后来,到了( )的日子,西门豹来了,他借口( ),把巫婆( )又借口要人送信,把官绅头子( )。西门豹还要派人去见“河伯”,官绅们( )。从此,谁也不敢再提( )。西门豹发动百姓( ),庄稼( )。
五、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是跨世纪的一代,几年后,我们将跨越百年、跨越千年。跨世纪更需要好的管理人才,希望你们不负众望。
教学片断
生:老师,“巫婆”是什么意思?
师:你觉得她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生:是坏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她会骗穷人的钱。
师:仅仅是为了骗钱?
生:她还会害人。
师:她用什么手段来骗钱害人的?
生:装神弄鬼。
师:谁能连起来,具体地说说什么是巫婆?
生:旧社会靠装神弄鬼,骗钱害人的人,叫巫婆。
师:你们看看,我能不能做巫婆?
生:不能,因为您是老师(众笑)。
师:谢谢!(众笑)假如我不做老师了,而去装神弄鬼,骗钱害人,能不能叫巫婆?
生甲:我看可以(众笑)。
生乙:不能,因为您是男的。
师:他答得不错,但这里用“您”合适吗?
生:不合适,因为对待坏人,不必那么客气。(众笑)
师:说得很好,现在谁能给“巫婆”一个准确的解释?
生:巫婆指旧社会靠装神弄鬼,骗钱害人的女人。
师:准确,具体。要是我真的做那种事,哪叫什么?(众笑)
生:那叫巫师。
随想:
通过对这词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悟到:适时的启发诱导能活跃课堂气氛,于谈笑声中,轻松自如地传授了学习方法,科学风趣地解决了抽象问题。那样粗劣的”糙”,竟能出此喜人的“精”。
[教案述评]
江苏省灌南县孙秋咸
顾团老师是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以上《西门豹》教案是他在1993年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
课堂上,教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该教案能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突出语盲文字的表达训练;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突破教学策略,抛开枝末细节,舍弃贪多求全,突出解决好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避免了课堂提问“杂碎、多、密”的低效耗时现象,将”双基”教学落到实处。
教案第二教时,整体感知部分五个问题的设计,简洁明了,紧扣中心,纵横贯通,层层深入,融汇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及学生的学路于一体,使学生学起来有的放矢,”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实在而有实效。在教案中还不难发现,设计者能抓住描写邺地管理前后的境况,人物的语言及官绅表现的语句,突出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反复朗读,强化语盲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巫婆”一词的教学,更显绝妙,能坚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心理规律出发,步步诱导,层层启发,体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于谈笑声中,轻松自如地传授了学习方法,科学风趣地解决了抽象问题。
总之,顾老师那扎扎实实、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悉心研究,吸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