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案
        ★★★★
【字体: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案
作者:江苏省淮…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5张小卡片4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猜谜语
(1)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
刚才,小朋友们猜出的雨和雷都是自然现象,老师再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给你们猜:
(3)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那是自然一奇观。(小露珠)
二、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揭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你们的这些问题,徐老师都知道,你们想不想徐老师告诉你们?
请小朋友轻轻地打开课本。
三、自由读课文
1、其实,徐老师并不担心你们能不能回答这几个问题,担心的是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你们知道读书时,应注意什么?
3、你们真会读书,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三点。出示投影:
(1)借助拼音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生字词。
(2)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指第二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刚才,徐老师看了一圈,发现有几位小朋友很会学习,边读边画,很认真,这就是读书的好习惯。
四、检查初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指名读。
2.出示小卡片,指名当小老师检查同学们读词语。
3.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放到了课文里你们还会读吗?
指名分节读课文,老师相机纠正。
五、指导读熟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二句话,指导读。
(3)齐读。
2、读2-4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二段话,指名读
(2)投影出示3、4段话(1)自由读(2)指名读
“早啊,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读3、4自然段
(4)齐读2、3、4自然段。
师:读时注意什么。(段与段之间停顿)
3、引读第5自然段
4、读第六自然段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
(3)投影出示最后一句。你们觉得他(她)读得怎么样?
(4)齐读
5、赛读第七自然段
(1)下面老师想和小朋友们比赛读,看谁课文读得流利
(2)每组选一名参赛
六、教学生字
临、黎、蝴、蝶、秆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很爱动脑筋,一开始向徐老师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我想你们一定能自己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读书习惯
--《小露珠》第一教时教学评析
朱桥中心小学杨娟生
一、备课的思路
《小露珠》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的一篇童话。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小露珠在夜幕中形成。第2、3、4自然段借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夸赞,描绘小露珠的美丽。第5自然段写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第6自然段讲太阳出来,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所有的植物变得格外俊俏。第7自然段讲大家与小露珠深情的告别,赞美它无私奉献的品格。组织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就如何贯彻新大纲的“以人为本,着眼未来,遵循规律”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教给学生语文本身的东西,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问题。我们在各课时提出:要眼睛向下,因本培元。起点低些、训练实些、要求高些的设想,把着力点放在读通课文上,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简化头绪,减轻负担,便教利学,提高效率,这是我们执教者教好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当然,也应是我们评价这节课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和主要标准。
二、教学步骤的设计
新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及中年级的教学要求时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此我们制定出简明、集中的教学要求:
1.借助拼音边读边划出课文中生字词。
2.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显而易见,教者是把朗读课文,尤其是读正确、流利作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一节课的标的不清,导致内容芜杂,使语文教学不堪重负,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一老大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任务目标的确定和教学重点的安排上,我们主张运用“减法思维”。这节课的教学结构简单,思路清晰,设计了两大基本环节:⑴第一步是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⑵把课文读熟即读流利。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的训练于其中,环节不多,层次清晰,梯度明显。没有芜杂的枝蔓,没有纷繁的头绪,使人觉得清新、自然、朴实。
三、师生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操作
所谓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围绕一定教学目的而展开的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阅读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读书”,教师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点拨”、“激趣”,师与生的教学关系就是“点拨”与“感悟”的关系。通过读通读熟以及下面的第二课时让学生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也就是把范文语言内化成自己语言的这一过程,这些就是语文本身的东西。老师点拨得精当,学生“读”得充分,学生就能有所感悟,本人认为这就是一堂好课。
下面我们回忆一下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情况,课前猜谜激趣导入,从徐老师了解学生,与学生耳语的细节到对学生的表扬、夸赞均可看出执教者意在营造一个自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徐老师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趣”字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和角色,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课题的出示,还是对学生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和指点,徐老师总把认读感知训练落实到了实处,取消了孤立的识字教学环节,把尝试、探究和发现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时,徐老师采用“寓识于读”、“寓读于乐”的方法,让学生充当小教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反复练读课文,结合自学中所划的生字新词,一面认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一面反复接受课文言语信息的直接刺激,全面感受课文整体内容。
徐老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时共用了12分钟,师生活动的时间比约为1:3,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安排是得当的。徐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这一环节中也是颇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番功夫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的读书习惯。据不完全统计:这一节课,学生读书人均达2.1次,且形式多样,覆盖面大,有效地激起了学生读书兴趣。从徐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如何读,使学生终身难忘。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要从小抓起,要从一点一滴的“慢学”起步,要靠日积月累,要靠反复练习,靠持之以恒。
在今天这一节课中,徐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也是在注意把学生学习的潜能开发出来,怎样在此做得更好,时间安排上再科学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