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示动物,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他们是谁呢?请看黑板。
(贴“乌鸦”“狐狸”图,让学生认识狐狸和乌鸦。)。
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先猜猜在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兴致很高,纷纷猜测发生在它们之间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过渡):那么,在他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教师稍微停顿一下,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注意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了解读书情况。
① 谁敢说自己读得最好?请读一读。学生读课文。
② 谁能诚实地说自己读得不太好?站起来读一读,请大家帮助你读好课文。
3.再朗读课文,思考: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① 谁能用3—5句话说一说发生的事情?
② 谁能用1—2句话说一说发生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三、创设情境,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自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讲了什么?
② 同位轮流一人读书,一人指图。理解“叨”“馋得直流口水”。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非常想吃,那大家猜猜他想做什么呢?
生:想吃肉。生:想出去找肉吃。生:想骗肉吃。生:想借肉吃。
2.大家讲的真是棒极了!那狐狸到底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下面来学习吧!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将狐狸的话用直线画出来,把乌鸦的表现用曲线画出来。
学生读课文。
3.读了之后,我们知道狐狸想做什么?
学生回答。
(1)对,狐狸想骗肉吃。他是怎么骗的?谁起来读读狐狸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狐狸说的话。
4.第一次:
狐狸向乌鸦问好,“眼珠一转”说明了什么?乌鸦是怎么表现的?那她是怎么想的?开动脑筋想想看。
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谁读的好。找同学起来读。
5.第二次:
学生读第二次狐狸的话。
狐狸又向乌鸦的孩子问好,是怎么说的?(赔着笑脸)为什么要这样问呀?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是怎么做的?想想她是怎么想的?
6.第三次,狐狸又说了什么话,乌鸦是怎么表现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联系实际情况想想,狐狸说的这些话和事实一样吗?是一些什么样的话?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话是些什么话,只要学生说的意思对即可。
对狐狸的奉承话,乌鸦是怎么表现的?这说明乌鸦已经怎么样了?
(听信了他的话,上当受骗了。)
请同位之间读2—5段,轮流扮演狐狸,呆会儿找同学到前面来读。
哪些同位喜欢到前面来读?对读的好的同位发小红花以表示鼓励。
7.下面请认真读2—5段,呆会儿找同学到前面来表演课文内容。
发头饰,一个同学扮演狐狸,一个同学扮演乌鸦,表演课文内容。
(三)读第7自然段
说一说结果。
四、感悟寓意,想象创新
1.同位之间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说一说狐狸和乌鸦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读了以后想说什么?
2.同学们,乌鸦被骗走肉后她会怎样想?你们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话?
3.复述课文。找同学到前边复述,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讲述。
五、作业:
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之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
[总评]本堂课的教学优点在于:以读为本,让学生得到充分地读,并开展各种形式地读,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与领会,避免了烦琐的讲述与剖析。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拓宽孩子的想象。这表现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想象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想想乌鸦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寓意时,又不脱离重点词句,语言与思维发展相统一,能让学生张扬个性,充分想象;在教学后半部分,让学生想象乌鸦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在整堂课的始终,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