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在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十五个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泥泞不堪,悦耳,奇迹,乖巧,赞叹”等词主,会用“悦耳”,“赞叹”造句。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通过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四和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巩固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情,学习阿玲助人为乐的品质,增强学生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阿玲指挥小象为中国朋友拉汽车,喷汽车的过程。
(二)难点
三次晨雾颜色的变化与中心的关系。
(三)疑点
小象为什么能“听”懂阿玲的话?
(四)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要通过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来解决。
2.难点解决办法:
主要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以“画”代文来突破。
3.疑点解决办法:
要通过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阿玲与小象的动作,神态释疑。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难点、疑点。
五、教具准备
放大的课本挂图,画有三次不同颜色的晨雾的投影片,经国家教委审定的《小学语文动画教材》光盘五册(下)〈各地音像商店均有销售〉,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小象西娜》。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象吗?谁看过象的表演?象的确是自然界比较惹人喜爱的动物。它看起来很笨重,但表演起来却非常灵活。四只柱子般的腿,两只大耳朵,威武极了。尤其是那引人注目的长鼻子,更让人赞不绝口。象不仅在动物园里是大家的好朋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得力的好帮手。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这只可爱的小象,还曾经为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过贡献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曼谷的小象》,希望这只聪明,乖巧的小象能在你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板书课题。
29曼谷的小象
(三)范读课文。
(目的:1.使学生能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2.组织学生听清字的读音及朗读的速度,语气)
(四)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目的: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学生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找出描写小象拉汽车,喷汽车的经过的几个自然段,并做上记号。
2.用“——”线画出描写三次晨雾变化的句子。
3.把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老师有重点地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纠正。)
(六)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并引导学生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把生字按课文大意连成一段话。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汽车陷进泥坑(k5ng)里,在悦(yu8)耳的铃声中,泰国妇(f))女阿玲带着一只小象走来。司(s9)机和阿玲打招(zh1o)呼。阿玲拍拍小象的鼻(b0)子,聪(c#ng)明的小象很快把汽车拉出来了。司机向阿玲表示(sh@)感谢,阿玲笑眯(m9)眯地又指挥小象,喷(p5n)净了车上的污(w&)泥。我心中赞(z4n)叹(t4n)着,多么乖(gu1i)巧的小象!
(以上内容,可边说边写,也可出示写好的投影)
2.重点讲解字形。(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感谢:就是谢谢,“感”字上下结构,“心”字底。
鼻子:讲明上中下结构。
乖巧:注意讲明“乖”与“乘”的区别,指导学生写好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3.讲解个别词语。
(培养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词语能力及口头造句能力)
赞叹:就是非常称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非常称赞?
悦耳:就是声音很好听。引导学生组成词组如:悦耳的歌声,悦耳的琴声,悦耳的铃声及小鸟悦耳的叫声等。
(七)组织学生朗读并书写生字。
(培养学生识字,书写能力,要求音准、字正。)
(八)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生字词,谁知道曼谷在什么地方?对,在我国的南边,是泰国的首都。那里高温多雨,不仅有许多热带植物,也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去曼谷,可不要忘了去看看那些可爱的小象啊!
1.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
2.检查复习生字词。
(二)新授。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思考: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3.师生共读四至八自然段,思考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阿玲的?悦耳的铜铃声为什么不用“传”来而用“飘”来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师读“从橘红色的晨雾中……白地红花的裙子”让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动态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看”了这幅画面,你有什么印象?
(景美,人美)对,阿玲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她的心灵更美。从哪能看出她心灵美呢?
(主动指挥小象帮助“我们”拉汽车)
课文的哪个词是写阿玲的表情的呢?通过阿玲的沉思,你能想象一下,阿玲当时正在想什么吗?她为什么这样想?
阿玲指挥小象,一共做了几个动作?在书中找一找,把其中的动词画下来。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拍拍,贴贴,指了指)
为什么说小象是聪明的小象?为什么说小象拉出汽车是奇迹?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小象的一掀、一撬,体会小象拉汽车的快,巧,进而体会小象的聪明及作者看到这个场面后的心情)
按理说,汽车拉出来了,阿玲已经把事情办完了,可她为什么还笑眯眯地摇头呢?她在想什么?
(可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答案可能不一样,但应鼓励同学们大胆地发言)
这次阿玲又是怎样指挥小象的?
(摸着,指了指)
小象“听”懂了吗?哪些词说明懂了?
(转身,潇洒)
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小象就完成了拉汽车,喷汽车的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几段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由于阿玲平时注意观察,精心训练,小象又很听话,所以它能明白主人的意思,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司机和作者很为难的事,作者只用了几个动词,就把小象写活了,就像我们亲眼看到的一样。所以我们要写好一个物体,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细心地细察,精心地描写。作者不正是通过小象的“一掀、一撬、一甩、一喷”把小象写活了吗?
4.再读四,七自然段,一方面体会景美,人美,人的心灵更美,另一方面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5.质疑问难,师生共同释疑。
(三)作业
读熟四、七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说说小象是怎样拉汽车,喷汽车的?为什么说小象是聪明的?(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二)朗读全文,回顾课文大意,承前接后。
请同学们想一想,汽车掉进一个普通的坑和陷入泥坑,对小象来说一样吗?那么汽车究竟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坑呢?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泥坑的呢?当时司机和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同学们一边看书中的插图,一边默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有条件,可放光盘的前三自然段部分,进行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概括能力。师可对个别学生具体指导)
组织同桌同学讨论,力争自己理解这几段意思,引导学生体会:
1.通过“点缀”这个词语,你能想象出曼谷近郊的景色是怎样的吗?
2.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想象出汽车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泥坑吗?
3.通过“叹了口气”这个词组,你能想象当时司机和作者的心情吗?
(以上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答案可不唯一)
请同学们再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思考:阿玲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认识她吗?为什么?
(以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引导学生注意从阿玲的外貌上描写上,体会因为作者不认识阿玲,所以才这样仔细地观察,细致地描写)
(三)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汽车陷得很深,司机和作者都很着急,作者又不认识阿玲,所以当玲主动帮助作者他们时,作者很受感动。“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地帮助他”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
(助人为乐)
司机和作者都很发愁的事,小象却很快就干好了,你能用词来形容一下小象吗?
(聪明,乖巧,可爱,能干)
一个素不相识的泰国妇女,在中国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体现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我们再来看看事情的结果怎样,组织朗读八九自然段,理解。
1.“啊,多么乖巧的小象!”这句话为什么没加引号?是谁说的?
(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赞叹,更能体现作者对小象喜爱)
2.结尾又出现了阿玲“笑眯眯”的表情,这个“笑眯眯”与第七自然中的“笑眯眯”有什么不同?
(要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相同的词语也有一定的差异)
(五)再次组织学生读全文,让学生注意。
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颜色的晨雾,是作者的疏忽吗?三次晨雾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太阳刚升起来什么样?升高了什么样?雾薄了,阳光照在周围又是什么样?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三次晨雾不同颜色的出现,并非作者的疏忽。同学们请看第一次,橘红色,阿玲刚刚出现,由于时间早,雾较大,太阳刚刚升起,还没有光。第二次,金色,小象刚刚拉出汽车,这时太阳刚发光,从升起到发光,只是短短的片刻,而小象已经完成拉车的任务。第三次,紫微微,是小象喷车后。这时太阳光越来越强,雾渐渐散了,阳光里的紫色的光散射的也少了,穿透了雾。反衬出来,使阿玲在作者心中更高大了。
我们已经知道,文章就是赞扬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阿玲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小象的喜爱。三次晨雾的变化,衬托出了小象的灵巧,可爱,更突出了阿玲助人为乐的高大形象。这种方法叫“用环境衬托中心”,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不妨加上些环境描写,也许会更好地衬托你要表达的意思。
(六)出示写有课后思考练习二的投影片。
组织学生体会,如果去掉括号里的词语,和原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七)组织朗读全文,练习背诵4、7自然段。
(八)巩固练习,用“悦耳”,“赞叹”口头造句。
七、布置作业
预习30课(一)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大意(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思考课后问题。
八、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