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爬天都峰
        ★★★★
【字体:
爬天都峰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精神。

2.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例:教师问:“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2.指名让学生回答。自学生字、词的步骤是: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5)填表:按表格中的要求分析生字。

让学生按上述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字是属于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如:假ji4、似sh@、都d&

讲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强化练习。

例:

d&     sh(     s@

du#       zh(        sh@

还可以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让学生区别同一个字由于读音不同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相同。

例:

d&       ji4    s@   

d#u         ji3           sh@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教师可以采用填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强化训练。

如:按下面表格中的要求给生字分类。

3.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1)查字典理解字义识记。

“暑”上下结构,上面是“日”,下面是“者”,查字典“暑”是热的意思。“日”指太阳下面的,“者”字通常指人。人站在太阳下晒着当然就很热了。这样让学生通过理解字义,而进一步牢记生字。

2)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比如:

犹(         豫(         辫(   

优(         像(         瓣(   

乎(         于(   

呼(         干(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鼓”字为例,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是“鼓舞”。这是一个重点词,课后练习4中明确要求用“鼓舞”一词造句。要会造句首先要理解词义。但学生对着个词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在弄清字义的基础上,理解词义。“鼓”本身是乐器名,字典中有敲鼓的意思,有引申为发动使人振作起来的意思。这样学生从字面便可理解“鼓舞”一词的意思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鼓舞一词的句子。读后让学生将鼓舞一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并用自己的话口述这句话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再比如:“居然”一词,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联系课文内容是老爷爷对“我”说:“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呢?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上文:“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个外貌的描写表明老爷爷的年纪很大了,本以为自己不可能登上天都峰,但在“我”的勇气鼓舞下,他竟然爬上了天都峰,这实属意外。因此文中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居然”一词。

教师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四)指名读生字、词,强化练习。

(五)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识记情况。

(六)作业。

1.让学生用以字组词,以词带句的方法,联系书写强化记忆。

例:暑 暑假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2.熟读课文,巩固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二)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教师用浅显的问话,激发学生的情趣。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耸的山峰。然后问:“谁爬过天都峰?”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在学生回答了教师的上述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比如:

2)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谁爬天都峰?

3)他们爬上去了吗?

4)天都峰有多高?

5)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6)天都峰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是写谁爬天都峰?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指名按指定段落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前的事?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中?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后?

上述三个问题意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15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67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中;89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即结果。这样学生便对课文的篇章结构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质疑的问题展开教学。

(三)抓重点词语读句解疑。

在了解了文章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1.天都峰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并且让学生从有关句子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天都峰特点的词。学生经过讨论,很快会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出“高”字,作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

2.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找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语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重点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的演示,进一步深入领会句子的意思,同时也把句子的意思通过形体动作表述出来,加深理解。

接着,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本段内容。让学生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天都峰高?从中体会“在云彩上面”、“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词句的意思。

3.朗读强化理解。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句中情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天都峰的高。这时,教师可用幻灯出示重点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让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形式朗读句子,加深理解。

4.小结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思考,是分几步学习、领会天都峰特点的?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学法:

①找句中一个词概括天都峰的特点。

②说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③读文体会意境。

3)简单概括为:一找;二说;三读。

(四)抓重点句理解内容。

依据上述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句,理解文章内容。

1.从哪儿看出天都峰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句,并用幻灯出示: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在这句话中“笔陡”是笔直而陡峭的意思,从哪儿看出来呢?

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陡。怎样让学生体会“挂”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教师这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条,让学生通过理解进行判断:

哪种线条最突出表现“挂”字?这时可让学生出示手中的反馈牌,表示赞成与否。并说明同意第二种线条的理由:①和③有坡度,是从侧面看石级,而第二种是从正面远看,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天梯,所以第二种最能突出“挂”字的含义。

(五)学习345自然段。

1.播放介绍天都峰的录像。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做引导谈话:“我们亲眼看到了天都峰。啊!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能爬上去吗?”教师用疑问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了解下一步学习的内容。

3.教师用两种语气将本段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各读一遍后,让学生判断,哪种语气能读出对话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可让学生出示反馈牌,以示回答,并陈述理由。接着,教师再用正确的语气读一遍,让学生思考文中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含着怎样的感情?

1句:老爷爷说:“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2句:小妹妹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明做朗读练习。

4.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1)小妹妹你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5.让学生口头回答填空,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句意。

6.填空练习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把句中敬佩的感情读出来。

(六)谈话导入,学习第5自然段。

结合开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讨论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由此导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1.幻灯出示句子练习。

1)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这个练习,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结合人物的心理,把他们这一老一小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表示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想一想两句话中的“我”分别指谁?说什么样的话才恰当,等等。

比如:第1句话: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我真该向你学习呀!或我们一起爬吧!

2句话: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我和您比赛,看谁先爬上天都峰!

这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带领学生引用课文内容,齐读课文: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那么,他们这一老一小到底是怎么爬的呢?

2.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天都峰爬去。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2)学生填出“奋力”后,讨论什么是奋力?让学生知道奋力的本意是充分鼓起劲来,在课文中是指努力向上攀登。

3)让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怎么努力向上攀登?

4)指名回答,并读原句。读后让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读得好?这段话该怎样读?

5)让学生自读练习后指名读,检查学习效果。

(七)谈话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前一段内容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怎么爬)那么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这时学生会按课文内容回答:“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并且“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1)老爷爷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2)小妹妹说:“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3.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要理解这个“勇气”应让学生联系两个人的第一次对话。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是怎么也爬不上天都峰的。老爷爷话中有“居然”一词,意思是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原来没有想到的。但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也是情理中的事。因为老爷爷是在小妹妹的精神鼓舞下,决心攀登天都峰的,而且终于爬上了峰顶。所以他说:“要不是你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因此,他向“我”道谢。而“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到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的鼓舞,所以“我”也向老爷爷道谢。

经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加动作,以姿势助说话,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让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6.指名让学生登台表演。

(八)让学生齐读爸爸说的话。

爸爸的这番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中弄懂两个问题:

1.“真有意思”指什么事有意思?

2.“汲取力量”这种力量指什么?

理解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联系上文,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

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可采用选择判断的方法。首先出示两种答案:

1)爬天都峰的力气。

2)奋发向上的勇气。

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判断并说明理由。

3,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结合课后练习34两题,训练学生用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运用词语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词语,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或齐读,检查复习情况。

2.指名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终于  纪念  鼓舞

(二)训练学生说通说明一句话。

1.指名读第3题,让学生明确这题有几点要求。

①读句子;②用带点词说话。

2.指名读句子,找出带点词“比”和“一会儿……一会儿……”。

3.弄清词义。

“比”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比”字在句中的意思是当“比较”讲,而且应带领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比”字在其他方面的意思,为拓宽学生造句的思路作铺垫。

“比”字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①比较;②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③两个数相比较,前项和后项的关系;④比方,模拟,做比喻;⑤靠近,挨着。

4.弄清词的性质:

1)再指名读第1句话: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2)理解词的性质。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自己的爷爷作比较,说明面前这位老爷爷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里“比”是作为动词“比较”出现的。

3)列出句式,这时候教师可针对原句列出句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通一句话。

例:谁(什么)比谁(什么)________

小红的个子比我高。

4)再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字义,发散思维,扩展思路练习说话。

例:他用手比着一个端枪的姿势瞄准我。

5.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1)指名读句子。

2)弄清词的性质。

“一会儿……一会儿……”这组连接词语表示动作现象的变化,有先有后,但无主次之分。句中“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写出了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克服种种困难的情景。“攀着铁链”和“手脚并用”这些动作虽有先后,但无主次之分。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造句的素材,可采用填空方法提示练习。

例:我在家里一会儿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花丛中的蝴蝶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4)学生独立练习说话,让学生评议。

6.指名读第4题的题目要求:

1)让学生读词语,并从中找出带点的词语。

2)指名让学生解释“终于”这个词的词义。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终于”一词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句话中“爬呀爬”说明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而“终于”是奋力向上攀登的结果,而且还能表现出作者经过努力之后爬上天都峰顶的快慰心情。通过分析这句话让学生明确用“终于”一词造句需具备前提条件。

4)出示句式。

谁(在什么情况下)终于  怎样 

谁终于怎样完成了什么(任务、工作)

5)让学生练习说话。

7.小结用词造句的方法:

1)弄清词义和性质。

2)读原句悟用法。

3)按照句式练说话。

8.练习用“纪念”一词造句。

1)根据上述方法,让学生自觉通过查字典讲词义及性质。

2)指名读原句,明确句式。

“纪念”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使用。

例:① 把什么 送给谁 纪念。

②为了纪念谁(什么日子)谁做什么

3)造句举例:

①小明要搬家了,他送给我一只鹦鹉做纪念。

②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我们在清明节那天去烈士陵园扫墓。

9.练习用“鼓舞”一词造句。

通过查字典学生明确“鼓舞”一词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造句中容易与“鼓励”一词混淆。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词义造句。“鼓舞”和“鼓励”是近义词,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鼓励”多用于用语言激励人上进发奋,而“鼓舞”则多用于精神、品格、思想等对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用选词填空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使用范围。

鼓舞    鼓励

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时刻(    )着我前进。

②妈妈经常(    )我,好好学习。

2)让学生口头练习造句,同学评议。

10.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造句练习。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