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熟了》研讨纪实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师:齐读课题。
生:16、杏儿熟了
师:杏儿,这种水果原产于南方,它的营养价值很好,据说,它的杏仁还是名贵的中药,随着同学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吃的水果越来越多,你们也很喜爱吃水果。就拿苹果来说吧,我们看到苹果个子又大又圆,浑军裹着一层粉红色的外衣,亮晶晶的,十分诱人。那么,你们能否也选一种水果说说它熟了以后的样子呢?
生:我介绍的是苹果。苹果是许多人喜欢吃的水果,它成熟的时候,样子像小娃娃的脸蛋,红红的,圆圆的。它不光外表好看,味道也不错。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汁,让你回味无穷。
生:我介绍的水果是石榴。秋天,石榴成熟的时候,皮是粉红色,熟透的石榴会裂开,被风一吹,就会从树上掉下来,它有利于胃的消化。
生:桔子熟了,黄灿灿的一片,远远望去,像一个个桔黄色的小灯笼。有些桔子藏在绿叶下,你拥我挤的,像在窃窃私语。怪不得人们常说“桔子皇后,菠萝将军”。
师:我们的课题是《杏儿熟了》,那么杏儿熟了,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来找一找,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用“杏儿熟了, ”练习说话,练习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杏儿熟了,一棵一棵澄黄澄黄的。
师:课文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课文里是怎样说的?请你来读一读。
生:“夏天,到了麦收时节,树上结满了杏儿,一颗一颗澄黄澄黄的。
师:好的,课文说杏儿熟了,澄黄澄黄的。(板书,澄黄)谁还能再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1、生2分别读。
师:是啊,杏儿成熟了,一颗一颗,多么诱人啊!那么,杏儿成熟了,还有什么也很诱人啊?……只找到这一句吗?
生:杏儿熟了,它的味道也很诱人。
师:哪里写到了?
生:我是从后面“看到几个小馋猴吃得那么香甜”知道的。
师:是的,杏儿熟了,味道还很香甜。还有吗?
生:杏儿熟了,种杏儿的人可以品尝到很美味的杏儿,人们很羡慕。
师:杏儿熟了,“我”和奶奶一起在干什么?
生:数杏儿。
师: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有。
师:一起来读一读。
生:“有一回,我依偎在奶奶的怀抱里,天真地……还是笑杏子多。”
师:那么,杏儿熟了,怎么样呢?
生:杏儿熟了,数量非常多。
师:“杏儿熟了, ”。谁能把刚才说过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杏儿熟了,不但外表澄黄澄黄的,而且数量非常多。
生:杏儿熟了,一颗颗澄黄澄黄的,一些人总忍不住望望杏儿。
师:正是因为杏儿熟了,澄黄澄黄,而且数量又这么多。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忍不住望望杏儿,羡慕地说道:
生:“嗬,好杏子呀!”
师:围绕“杏儿熟了”,课文主要写了谁?
生:奶奶、小伙伴、小明明。
师:(板书)杏儿熟了,小伙伴多么 ,奶奶多么 。用这个句子练习说话。
生:小伙伴多么想吃到香甜的杏儿,奶奶多么想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呀!
生:小伙伴多么想吃杏儿,奶奶多么高兴。
生:小伙伴多么想吃杏儿,奶奶多么慈祥。
师:说得真好。杏儿熟了,小伙伴多么想吃杏儿;奶奶多么高兴、多么慈祥、多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课文的第6、7、8小节就集中写了这个内容,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读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两个内容具体说一说,好吗?
想好后,和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习所得。
(学习自由读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
生:小伙伴多么想吃杏儿,他们爬杏树,但是摔了下来。
师:还有哪个组交流的第一个内容?
生:小伙伴多么着急,竟爬上树摘杏子。
生:小伙伴多么希望能吃到那么香甜的杏儿,可是,他们怕奶奶不给他们,就悄悄地爬上树去摘杏儿。
师:说得非常好。奶奶多么什么?
生:奶奶多么慈祥,她满足了小伙伴们吃杏儿的愿望。
生:奶奶多么慈祥,不仅不怪他们爬树,还给他们吃杏。
师:对,奶奶不但不责备,还给他们吃杏儿。(师边板书,边说:小伙伴是多么想吃到杏儿,奶奶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使他们尝到了杏儿。)
生:奶奶多么慈祥,多么快乐,多么高兴。慈祥,是因为她不但不责怪他们还给他们吃杏儿。说她快乐,奶奶看到别人吃杏,她很快乐。
师:读读6、7、8节课文,愿意读哪节,自己选。
(分别指名学生读第6、7、8节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读书思考,你们理解了很多。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课文。
(教师引读课文)
师:一天,奶奶看到了什么?
生读:“一天,奶奶正在做饭,忽然听见院外传来孩子的哭声。”
师: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生读:“奶奶急忙走出去,……摔下来了。”
师:小伙伴们怎么样啊?
生读:“一块儿来的几个小伙伴……都低下了头。”
师:“我”对他们怎么样呢?
生读:“我”一看……收拾你们!
师:可奶奶把小明明扶起来以后让他们别走开,奶奶去干什么呀?
生读:“奶奶拿着长竹竿从屋里走出来,……竟捡了二十多个。”
师:奶奶干得真累呀!
生读:“奶奶放下竹竿,脸上沁出了汗珠儿。”
师:她又怎么做呢?
生读:她把明明和他的伙伴们叫拢来……把剩下的几个给了我。
师:这时,奶奶又有什么表情呀?
生读:看到几个小馋猴……挂上了微笑。
师:“我”可不乐意了。
生读:我很不高兴,怪奶奶偏向他们。
师:同学们,我们先读到这儿。课文中说,看到这几个小馋猴吃得那么香甜,奶奶嘴角挂着微笑,这时,她一定在想什么呢?
(出示句子:她一定在想, 。)
生:奶奶一定在想,大家应该一起分享,不能一个人独吞。
生:她一定在想,慢慢吃,别咽着,还有许多呢!
生:她一定在想,“小明明,以后吃杏就来找我,不要再爬树了,多危险呀!”
生:她一定在想,这些孩子真陶气呀!
生:她一定在想,孩子们慢慢吃,待会儿,我给你们几大篮子,回去后给家里人也分享分享。
生:她一定在想,看到孩子们吃得那么开心,我心里得多高兴呀!
师:刚才有同学说,如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课文里有这样的话吗?奶奶怎么说的?往下读读看。
生:“傻孩子,……杏儿就会越来越甜。”
师:那么奶奶是不是说,酒要大家一起来喝才香,果子要大家来吃才甜?一个人喝酒,一个人吃果子,这酒、这果子都不香。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不是?
生:是。
师:这句话其实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想想看。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酒大家喝才香,如果一个人独吞的话没劲。
生:一个人喝酒,还不如给其他人也喝才有意思。
生:如果一个喝酒,是喝闷酒,没意思。
师:喝闷酒?
生:一个人喝酒,气氛不热闹。
生:分给大家吃,是和大家分享快乐,所以自己心里也快乐。
师:哦,你是说,一起吃果子,一起喝酒,是把快乐分给大家,所以和大家一起吃果子,一起喝酒很快乐。是吗?
生:作者很小气,奶奶想让作者大方一点,让他给大家分着吃。
师:从你们的理解我知道,一个人喝酒不是不香,一个吃果子也不是不甜,可是,和大家一起喝酒,一起吃果子,这酒、这果会更甜。奶奶的话,其实也是在教育“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劳动的果实。只有这样,和大家分享生活的香甜,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香甜。
请你们读读书,看看能不能背下来。
(生读书。读后,教师继续引读,能背的就背下来。)
师:奶奶搂住我,笑着说——
生背:傻孩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个鲜,杏儿就会越来越甜。
师:在奶奶的教育下,小明明变了,我也变了。我们拿起书,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上海获得了一个喜讯,知道什么喜讯吗?
生:昨天,上海“申博”成功了。
师:对,今天早上从收音机中都听到了申办世博会成功了。这就是大家在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每当,我们取得佳绩的时候,是不是想和别人一起分享?当你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的时候,当你踏上工作岗位,做成了一个手术、做成了一个实验、发明了一件新产品……你一定也想把这一份喜悦、这一份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机会肯定有,也许在今天,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你们看,这个练习,你能做一做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出示:当 ,我想和 分享 。)
生:当我事业成功,我想和我的亲人分享我的快乐。
师:可以设想一下,什么事业成功了。
生:当我实验做成功的时候,我想和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我劳动的快乐。
师:你这个实验一定是一个很伟大的实验。也许像童弟周做青蛙的那个实验一样。
生:当我手术做成功时,我想和亲人们分享事业成功的喜悦。
生:当我过生日时,我想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我这份喜悦。
生:当我考入名牌大学时,我想和爸爸妈妈分享我这份甜蜜的喜悦。
师: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份喜悦的时候,可别忘了教你的老师啊!
好的,同学们,《杏儿熟了》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语,但读了以后,让我们很受启发,也很感人。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每读一次就被感动一次。所以,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每当麦收时节,
树上的杏儿澄黄澄黄,
要丰收数清却没有办法。
小伙伴谁都想尝一尝,
善良的奶奶猜透大家的所想,
拿着竹竿把杏儿往下打。
是呀,
收获的果实与人分享,
美好的生活犹如蜜糖。
如果你喜欢,老师愿意把这几句话送给你,和你们一起分享,好吗?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这首小诗。
《杏儿熟了》研讨记实
主持人:贾志敏老师
参加研讨者:研修班学员
贾老师:今天的研讨请大家畅所欲言,只有一个要求:讲真话,不许说套话。
作课老师:我的备课思路还是进行语言的训练。在贾老师的班里,我听过各位的课,贾老师也讲过好几次了。今天,我以贯彻语言的训练为主。课堂里更多地让学生读书、说话,通过读书、说话,最终理解课文的内含。本文的内含还是很深刻的。以前也听过一些老师上这课书,曾经有老师把重点落在奶奶慈祥、善良。但不管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学语文,学语文,不是读会了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行了,还是要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积累语言,了解语言。
×老师:谢老师的课在S版也有,有些语句有了些改变。谢老师的想法很准确,这样的课文,编者的意图恐怕除了要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篇优美的课文,理解语言文字,也是要让学生理解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这样的中心,如直接告诉学生,或是通过提问告诉学生显然并不可取,还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实现。谢老师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理解中心,应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
×老师:阅读阅读,总得读。谢老师通过九个提示语、提问的设计引读。这样的引读,一方面疏理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写作的方法——围绕一句话怎样写句子,第三,又让学生悟出了文章的中心——即第8节的最后一句话:怎么与人分享劳动的丰收的成果。这个读非常有特点。
读后能否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自己读得怎么样。
×老师:“杏儿熟了,小伙伴多么 ,奶奶多么 ”能否把“多么”去掉。说得可以宽一点。
另外,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水果成熟了的样子,这样一介绍的话,再让学生读书,说:杏儿熟了, 。学生都从杏儿的外形上去说,没去想杏儿熟了,小伙伴怎么做的,奶奶怎么做的和我怎么样做的,等等。后来是经过老师的启发之后,学生才想到的。
×老师: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结合点还要好一些,句式训练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获得语言,但是辅助手段,真正获得语言还是要通过朗读来理解。今天谢老师在句式训练后,读了书后,再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式,学生不理解,不知是要求不明确还是怎么。交代不清楚。
×老师:谢老师把说话的训练设计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是分割开来进行训练,我感觉缺少整体性。我们也听过贾老师的课,贾老师也进行说话训练,说到最后,能够很自然地串起来,串成一段话。到最后能贯穿整篇文章,成为说一段话的训练。在这方面我觉得欠缺了一点,到最后好像没有回复到整体上来。要想办法让学生说一段话。
后面设计的“当 ,我想和 分享 。”这个理解中心的说话训练上,老师在引导方面离小朋友的生活远了一点。都讲了一些理想方面的,讲长大以后干什么。我在想,能不能生活方面的东西多一点,理想的东西少一点。学生分享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好像多了一点,实际的东西好像少了一点。
×老师:有些句式的训练要求要再明确一些,要有层次。我们听贾老师的课,那些语言训练,除了有一条线把它串起来以外,还有层层提高的过程。今天的语言训练都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层层递进的感受。好像学生在训练方面没有达到层层提高的要求。
×老师:×老师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文的结尾,那首诗很感人。不仅把课文的内容全部体现出来,而且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也融进去了。最后老师把这首小诗送给了孩子们,而且说“请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我在想,这时谢老师能不能停了,不要再让孩子们读这首诗了,已经很好了,很舒服了,再弄下去,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老师的开头还有问题。贾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开头你不要给孩子设置路障,不要太难了。那么谢老师开头让学生说水果成熟的样子,只有三个学生在说,这三个学生肯定是班里最好的,是不是难倒了一大批孩子。所以开头气氛就闷了。所以,在训练的阶梯性方面,是不是起点低一点。
×老师:这节课语言文字训练的观念很强,读的观念很强。崔峦曾说,无论教改改到何处,放弃了朗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这节课恰恰在这方面是很重视的。
×老师:这节课设计得很实际,不花俏。讲练结合,设计了很多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可见,平时,老师就很重视语言的训练。老师运用了很多语文课上常用的语言训练的方法。
×老师:我看了谢老师的教案,特别是教案的结尾,让我感到很亲切,和我最近上的《桂林山水》有些相似。(一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谢老师在这堂课上肯定是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生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走进去。我想谈一点感受。就是我上次上完课后,汪老师给我的一些建议,就是课堂上练习的设计要巧妙一点,要附和课堂的整体性,要看不到裂缝。从谢老师的课上,我学到了这一点,感受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第二大环节里面,奶奶的嘴角挂着微笑,奶奶一定是在想什么,在想什么。这一点和上一次汪老师谈到贾老师的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有类似的地方。对我来讲,是更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老师:现在的语文课老师们的多媒体都做得很漂亮,往往掩盖了老师的基本功。这节课很朴实,但把老师扎实的基本功都显现出来了。出色的说,出色的板书,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老师:我和×老师是同事,自家人,今天这节课我想提点意见。课上的语言训练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我们听过贾老师的《程门立雪》,我们也看到过贾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时候很重视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往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可以变化出很多很多的句式,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训练。今天在课上,我就没有看到这样的精彩。教师一直在引导着学生,但是学生一直没有一种说话的创意,更没有那种在旧知识基础上的新旧知识联系上的训练。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今天这节课的说话训练应该说是个败笔。很多时候教师是在穿着学生的情感在走,看不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师:在我们嘉定也在做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有个十五字方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这节课体现得比较充分,最后的拓展练习也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刚才已有老师讲过,拓展练习一定要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他现有的年龄水平和现在的能力。将来的成功的东西可能感受不一定真切,而且说起来也不生动。
×老师:×老师的课朴实、扎实、老实。结尾写了一首小诗,整个课堂上分享的理念,分享这课文的语言和思想方面的矿藏。虽然不完美,但很自然。谢老师有语言训练的意识非常好,但训练点的选择,想学贾老师的填空式,来概括这样的一篇四年级的课文,我觉得这个点的选择是值得商榷的。是否可以从段落或其它方面着眼,这是一点个人的想法。
另外一点就是很多老师谈到的最后一个语言训练。要从课内练到课外。我觉得是否可以先这样练:“当小明明从树上摔下来时,奶奶就 和大家分享。”
还有一个内容可以练,就是:“当杏儿成熟了的时候,我就 和大家分享”(如:我就把杏儿分给邻居的叔叔阿姨)课内完全有这个语言训练的形式,应该结合起来,然后再到课外去。课外的内容就像各位老师说的那样应该真实一点,就像课内的两个小朋友说的那样,过生日、取得好成绩等,那两个小朋友说得挺好。
另外,课后的练习里有三句话,分别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香甜”,谢老师抓住了第二个“香甜”,理解得还可以,但最后一个“香甜”他跳过了,马上引到课外去了,我觉得有必要好好理解。这三个层次的“香甜”是有层次的。
贾老师:南方的课和北方的课有所不同,北方比较粗犷,南方的课比较细腻。北方的课就以北京为代表的,代表人物霍懋征。南方的课就以上海为代表,代表人物就是袁蓉老师。
×老师:刚才各位谈到的谢老师的语言训练是否应具层次性,语言训练与读的结合的问题,是否应该从局部到整体再考虑一下,另外还有那位教研员老师说的,是否还有从课内引向课外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北方的课少有的,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吴院长:训练点的选择恰恰体现老师的功底,贾老师的功底就体现在这儿。“杏儿熟了,小伙伴多么 ,奶奶多么 。”这个训练放在中间是不是早了一点,放在最后才可以……另外,“多么”不要加了,可以让孩子们说的宽泛一些。
贾老师:等会儿,我还要说这个。有了读的基础才讲得出来,一开始,初读一遍讲不出来。
贾老师:语言这个东西很神奇,能传递感情,也能表达感情。新课标里提到的“提高人的语言的素养”,人的素养很多,其中语言是其中之一。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如果语言过了关,受益终生。最近参加庆袁老师八十寿辰的纪念活动,听了两位年轻老师的课。总感到和袁老师的课不好比,不管你用什么先进的工具,媒体多么多彩多姿,语言多么深情,老师多么漂亮,但总感觉缺少功力。因为语言美是内在的美,是内秀,而不是靠你做作就可以的。语文课的朗读就是朗读,朗诵就是朗诵,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袁老师的课我年轻时听过,总感到她的课很有魅力,听后嚼得出味来,那是在上语文课。会上有件事很有趣,某位领导最后发言,说:“我说两句”,结果他说了好多话,说了二十句都不只,搞得大家很不耐烦。其实他只要把重音放在“我”上,而不要放在“两”上,说多少都无所谓。一节好课,就在语言文字上要下功夫。好课要有三条标准:1、要以学生为主,看是不是学生在学,如果一节课始终在学生在学、在讲、在学习字词句篇,那这节课基本成功了。2、以训练为主,因语言是工具、是技能,必须通过训练和操练来掌握的,一次、两次、三次,而训练要有层次,有目的,要多种多样。3、要以鼓励为主。鼓励是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就在这一点。这是从理论上讲。如果从感觉上讲,一节课从善如流,一气呵成,使听课人不感觉累,完全被授课教师人格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带入意境,被课堂里精彩叠起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带进去,投入进去。如果感觉有点累,或累得很,肯定不行,老师顶着石球唱戏,越唱越累。所以说,最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教育,不是硬加上去的,是很连贯的,很流畅的,老师语言流畅,教学过程流畅,一环扣一环,丝丝相扣,环环相套。今天这两堂课,老师们都充分肯定,我感到也是基本成功了。
×老师的课听上去有点累。必须去强打精神,集中思想去听,必须努力克制自己,注意了,他接下去要讲什么,学生要说什么,不是很放松,而是必须集中思想,强迫自己去听。什么原因?就是老师们刚才说的,很想把这堂课上好。
假如我上这课,你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然后再到局部。再回到整体,你抓住题目可以的,《杏儿熟了》,你是不是一定要以读为基础,以大量的读为基础。大家看到,我上课,我上到最后,学生最后精彩的发言,都出自于他读的基础,读过之后,他对课文烂熟于心,运用自如,能充分运用教材里的语言或自己的感受组织了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读后的心得体会。《杏儿熟了》传播的是中国传统观念“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能与现在的思想有点不一样,有距离,这要讲清楚不容易的[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