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小英雄,学习他机智勇敢的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第二层描述二小跟敌人斗争和英勇牺牲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理解当时情境下王二小的想法是教学的难点。
☆ 教学准备
剪辑抗日影片中有关敌人烧、杀、枪的片断。
☆ 设计思路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话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前、我重点考虑如何使学生真正进人课文情境,理解人物行为,感受崇高品质。
1.通过感性材料,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既然学生的感情经历与文本描述有较大的差距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切资料使学生获得具体可感的间接经验。课前请学生向家人、向图书去了解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故事,课中提供学生观看有关日寇“扫荡”片断的录像,课后请学生搜集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使学生多方面接触信息,了解当时的背景,从而激起“亲者亲,仇者恨。的感情波澜,对王二小等一大批抗日小英雄产生祟敬、钦佩、向往之情,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想象手段,触摸人物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要改变原来以分析为主的、脱离学生情感的文学作品教学的方式,以想象为手段,去触摸“王二小、八路军、乡亲”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真真切切地体会和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歌,我们听听看!(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关于这首歌,你听懂了什么或你还知道些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 过渡:要想知道得更多更详细,光靠听可不成,还需要大家认真去读去想!
二、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义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想象词义或查字典理解。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字词正音:王二小 敌人 后方机关 迷失方向 假装顺从 埋伏 摔死 战土 复仇 传扬 抓住 山沟 隐藏 乒乒乓乓 受骗 胸膛 挑在枪尖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在小组内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4)哪些词语还不能解决?(教师重点指导:后方机关 扫荡 潜伏 隐藏) ①观图理解“潜伏”“隐藏”“后方机关”,并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出“老乡”或“八路军战土”在山沟“隐藏”和“潜伏”的情景。 ②观看抗日影片中有关敌人烧、杀、枪的片断:你看到了什么?(师小结: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日本鬼子所到之处,疯狂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敌人把这称之为“扫荡”。) ②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敌人?
三、自主识字写字 自主识字,在组内汇报交流,选出最容易的识记方法。 大组交流,给生字找朋友。 观察字形,书上描红。 优秀作业展示。 | |
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更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已知参与课堂,允许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差异中交流倾听、共同提升。 |
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演出当时的情境:八路军战士带看枪弹.戴着草叶、树叶编织的帽子,埋伏在树后、草丛中、山沟里,静静等待敌人,以及老乡们带着小孩躲在山沟里不出声的样子。学生对于这三个词的理解就有了极其感性、丰富细腻的材料。 |
通过观看资料片,真正理解敌人“扫荡”政策的残酷,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为理解下文王二小的行为做好铺垫,真正做到入境入情。 |
每次的识字教学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归纳出方法后,识字教学就显得非常自主、活泼和生动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 |
第二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王二小 敌人 后方机关 迷失方向 顺从 埋伏 战士 复仇 传扬 2.一分钟自我检查订正。跟同桌说说,你找到写错字的原因了吗?
二、拓展说话,理解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 2.师范读课文第一节: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还知道些什么? (我仿佛看见了山坡上有一群牛在悠闲地吃草,放牛的小孩却不见了。我还知道放牛的小孩不是因为贪玩,把牛丢在了山坡上。我知道了放牛的小孩中王二小……) 3.王二小到哪儿去了呢?请你读读书,想一想。 (让学生自由读书猜想,不限制答案,只要合理的都加以鼓励:如:王二小此时正躲在树梢放哨、正给敌人带路、已经摔死在大石头上了、已经牺牲了……) 4.对,此时的王二小很可能正在山冈上放哨,他看见了什么?心里会怎么想?他又会怎么做? (具体操作如下。) (1)他放哨的时候,看见敌人正扛着枪去山沟扫荡,在山口迷了路…… (2)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读第二节后议论、交流。) (3)对呀,敌人要是发现了山沟里隐藏着的老乡,他们会怎么做? (4)谁能把王二小这种又着急又担心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第二节。) (5)于是王二小怎么做?(自读第三节。) (6)再读读第三节,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王二小?这又是一群怎样的敌人? 5.此时的二小也可能正在带路,他带路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样表现呢?(师生互动流程略。) 对呀,这是一个多么聪明、机智、勇敢的王二小,这又是一群多么愚蠢的敌人呀,请你来读读吧!(指导朗读诗歌第三节。) 6.此时的二小也可能已经牺牲了,读课文第四节,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敌人?让我们一起和八路军为二小复仇吧!(指导朗读与评价。) 7.如果你是那复仇的八路军,你会怎样歌唱王二小?如果你是那得救的老乡,你的心情会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歌唱!(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三、拓展搜集 1.把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2.其实在抗日战争中,还涌现出许许多多像王二小那样大无畏的“革命小英雄”,课后试着去搜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故事和资料! |
|
默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多抄多写,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记忆生字。默写完后请学生自已翻书订正,并与同桌交流,既减轻了学生默字罚抄的负担,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久而久之,学生每写错字就会自主地找原因更正,而不是机械地死记。 |
通过猜想山坡上放牛的小孩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展开想象,理清每节的意思;不同个体得出的猜想当然不同,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是宝贵的资源,都是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索得出的,我们应当爱扩、引导,并发展这种“独特”。 |
通过联系上深时看录像及了解的抗日知识,猜想敌人残酷的行为,真切了解当时紧张的形势,使学生的心灵与课文的情境、与王二小的感情世界融为一体。 |
这样流程中,学生的田答是多元的,思维是多向的,情感却是同一的。学生通过联系已知,通过读文想象,感知敌人的凶残,通过体验王二小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情势的紧急,从而在情感上与王二小的担心着急形成共鸣。 |
顺应学生假想“王二小的活动'”组织教学,不光体现了事情发展的顺序,更突破了课文带给的限定思维,这样的过程中更灵动,学生更容易关注起王二小的心灵世界,更容易体会王二小闪光的品德特质。 |
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走向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和搜集故事这一课外活动,教师在无形中继续渗逢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在课外也不忘既“教书”又“育人”。 | |
第三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复习检查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齐读全文。) 2.指导背诵。 (1)边看图边想故事情节,试着把课文背下来。 (2)老师引背,学生接背。 (3)同桌互背,指名背。
二、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1.放录音磁带。 2.生轻轻地歌唱。 3.指导带着感情唱。
三、作业设计 1.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王二小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王二小将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1)我把苹果洗给客人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把饭烧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 )那天早上,( )去( )“扫荡”。山沟里潜伏着( ),还隐藏着( )。 (2)王二小带路( ),( )的埋伏圈。( ),敌人( )受了骗。 3.写近义词。 潜伏——( ) 隐藏——( ) 顺从——( ) 复仇——( ) 4.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小烈士的英勇事迹?(汇报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