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已经”、“忽然”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班爱好观察,善于动脑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识写生字。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鲁班头像。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鲁班的资料。
3、有一种摇船的工具叫做“橹板”,也是鲁班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鲁班和橹板。
4、完善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过渡:他怎么会想到发明橹板的呢?
2、师叙述故事,一生表演老艄公撑船。
3、你觉得老艄公撑船怎样?(十分吃力、很累)
4、出示第一小节,指导朗读。
⑴学生自读。
⑵第一小节共有几句?每句话写什么?
⑶练习用“已经”口头说话。
⑷怎样读好这两句话?要突出哪些词语?
⑸“十分吃力”、“满头大汗”拉长、读重。
⑹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看到这样的情景,鲁班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2、自由读第二小节,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3、指名回答。
4、这句话该怎么读?为什么?
5、自由读,指名读,引读。
6、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这时来了一群鸭子,有谁知道鸭子是怎么游的?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2、学生模拟表演。
3、出示第三节内容。
4、自由读,思考:哪些词告诉我们鸭子游得很轻松?
5、圈点“滑行”、“轻快”。
6、自由练读,模拟动作。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鲁班看到鸭子游泳这么轻松,想到办法了吗?
2、自由读第四节。
3、鲁班是怎么做的?
4、他这个办法好吗?你怎么知道的?
5、出示写老艄公的句子,练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6、发散想象:老艄公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
7、练习用“忽然”口头说话。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问:为什么人们把这种摇船的工具叫“橹板”?
七、延伸
1、你知道哪些经过观察发明的东西?你想发明什么?
2、练说:鲁班从( )得到启示,发明了( )。
我还知道人们从( )得到启示,发明了( )。
我从( )得到启示,想发明( )。
3、复习儿歌《人有两个宝》。
4、结语:只要我们能像鲁班一样勤观察、多思考,一定能发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