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生存环境
《文汇报》1988年5月15日载文介绍:“地球上有1/5居民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现在有10亿多人在挨饿。每年饿死人数1300万——1800万;每分钟饿死24人,其中儿童18人。在最严重的一些年代里,儿童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达1500万,亚、非、拉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青年报》1988年3月2日第4版载文《可怕的“流失群”——中小学生流失情况的调查》其中报道:“近几年,全国中小学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按最保守估计,从1980年到1987年,全国至少有4000万中小学生流失。也就是说,全国总人口中每26人左右就有一人未能完成规定学业流入社会。”“据统计:约有75%左右的流失学生已经开始从事各种力所能及或不及的职业,自己养活自己。22%的流失学生闲散在家依赖父母度日。3%的流失学生离家出走,‘吃社会’。这部分人的流入社会,给社会、家庭和他们自身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半月谈》2000年10月25日(总第492期)报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据统计,1998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43.2%,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总数的5%。”“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多年,并未实施到位。奇重的教育收费,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难以承受的负担。当税费改革推开,短缺的教育资金又从何处弥补?城里的居民正越来越多地把教育消费列为家庭第一需求,而不少偏远、落后的乡村,‘读书无用’论却又见蔓延,辍学现象日见严重。我们更多地把目光盯在城市教育、高等教育,不公平、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前途,教育则可以改变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命运。试想,农村的那些文盲、半文盲在市场经济的‘边缘化’中,在知识经济的‘数字鸿沟’中,凭什么去变换饭碗,去选择未来呢?”
《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日第2版载文《初中生流失责任在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流失现象在有些地方十分严重。以我国南方一个县的二中为例,请看下表:
开学报名数 流失生数 占百分比
初一 408 22 5. 14%
初二 282 24 8.51%
初三 287 28 10.07%
“该校属省会的县城中学,经济条件相对于其他县区来说属于比较好的,流生现象尚且如此严重,其他县区或边远农村中学,其流生现象及学龄儿童失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这些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小学毕业后未进入中学学习的辍学生。”同时指出:“我们看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帮助,距离实际需要显然还有很大距离。地方政府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的减免,远没有做到有求必应;希望工程到目前为止共资助了200万人次的学生,在全部需要资助的贫困生中所占的比例是很有限的。”
十几年光阴荏苒,人类面临21世纪。“十五计划”将展示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随着农林牧副渔集约化生产的逐步发展,必然不可遏止地涌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的澎拜大潮。阅读了上述关于流失学生十多年来的新闻报道,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政府,该有何等沉重的心情和感想呵!尊敬的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生存和发展是最大的人权,我们都应该反躬自问:你为饥寒交迫的少年儿童,你为老少山边穷地区人民的普及教育,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