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
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张志红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用。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其内心的想法,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才会有实效。
一、 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诚实品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爱撒谎。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表现为儿童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由于其行为具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常常被家长、教师看作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品行行为而受到谴责。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抑制,便会逐渐加剧,并稳定成为儿童个性的组成部分。
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会发现导致孩子撒谎的原因有:
1.家长的不诚实言行,有时家长不愿会客,让孩子谎称自己不在;有时家长说话不算数,无意中也欺骗了孩子;有时家长做错了事,却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等不诚实的言行,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就学会了撒谎。
2.过分专断的管教,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儿童也不例外,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或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众责骂,孩子就会为了维护自尊心,采取撒谎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3.儿童的知识贫乏,理解力差,以致于无意中说了无关紧要的谎话或由于一心想得到某件心爱的东西,偶尔也会撒谎。
4.儿童期望获得重视,一些孩子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其他孩子对自己的注意,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借此来巩固和发展自己在同学或家庭中的地位。
我们了解了孩子撒谎的原因之后,就应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孩子改正撒谎的缺点。
1.爱与严结合,让孩子诚实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是连接儿童和成人心灵的通道,是启迪儿童心灵的钥匙,是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焰。儿童对情感的需求是强烈而敏感的,谁爱他,对他好,他就对谁亲近,乐意听谁的教诲,因此,老师、家长要用爱来与儿童取得沟通,获得共同语言,打消儿童对老师、家长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要努力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取得儿童的信任和尊敬。只有这样儿童才愿意坦露心迹,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当孩子撒谎时,家长、老师绝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体罚了事,要让孩子知道,用撒谎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人难免会犯错误,恰当的对待错误的方式应是正视自己的过错,敢于承担并改正错误。同时,应让他感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虽然撒谎可以暂时掩饰过去,但会因此而失去他人的信任,会害人害己。要做到爱与严结合,让孩子更加诚实。
2.榜样示范,培养诚实品格。
有人说:“孩子是老师、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师和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常常把老师、父母的话当成“圣旨”。同时,儿童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往往不加选择的模仿周围的人。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儿童敏锐的眼睛,他们会以老师、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楷模。所以,老师、家长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为儿童做出正确的榜样示范。要求孩子不撒谎,老师、父母首先要做到到不要欺骗孩子,言出必行。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只在人格的直接影响下,才能在智力和教育上得到教育,获得发展,任何办法、任何纪律、任何规章和上课时间表都不可能人为地代替人格的影响。对幼小的心灵来说,这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宜人的阳光。”
二、 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留痕迹的。”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力求把良好得内规范和习惯养成视为主动的塑造过程。
自我教育是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有了自我教育的素质才能自觉主动地发展其他的素质。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活动中,每个人的成长道路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先天的素质差异,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学习、工作的条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强弱所起的作用。
培养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动机,培养儿童的上进心。
没有上进心的儿童,对自己的进步就没有要求,就不会有自我教育。教师要指导儿童掌握思想品德规范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并用先进人物及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学生,指导阅读名人传记和有价值的文艺作品,让他们与完美的道德形象做比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之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及动机。榜样对儿童的影响作用,甚至比通过赞扬进行的强化作用更为重要,更为显著。
2.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教育的形成,要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儿童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清。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既要肯定儿童的优点,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同时要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克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选择相关的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提醒和勉励自己。每天提醒自己,尽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3.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学生的自控能力低,他们常常会出现老师在场与老师不在场时不一样、在家与在学校不一样等现象。自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求很高,做起来很难,因此,我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订一些规定、要求,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尽量给予他们培养自控的机会,从小事做起,如:做作业时控制自己不讲话等,化难为易,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他们才能驾驭自己,在一生中不断求索,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去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