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师德铸师魂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操的体现,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夏邑县教体委组织开展了“师德大讨论”活动。全县的1万多名中小学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掂量出了肩上重任的分量,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他们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动力,一大批业务精湛、“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县教体委从中选出了10名“教书育人楷模”,组成师德报告团,在全县巡回作报告。他们的事迹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夏邑,激励着全县教师以心血浇灌桃李,为国家培育栋梁。
县完中的高三教师孙际远是师德报告团的成员,县第三届“五四奖章”获得者,曾连续两年被县、市评为优质课教师。他上课有一大特点:不带任何资料(包括课本和教案)。他讲课时语言生动,条理清晰。经他的巧妙点化,重点、难点变得简明易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能牢固掌握知识。课堂的精彩来自辛勤的汗水。孙老师备课时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的教案总要反复写几遍,讲课时的语速、板书等问题也都要细心琢磨。常常是月亮已经爬上了中天,他还在挑灯夜战,精心设计讲课时的某一个细节问题。有人说他教书教“痴”了,不理解地问他:“你的课已经讲那么好了,干吗还要费那么多时间备课?”孙老师的回答朴实无华:“讲好课是最起码的师德。教书是个良心活儿,我要对得起一个人民教师的良心。”
孔庄乡郇店小学民办教师孟秀云也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楷模。她身患卵巢癌,左右卵巢、子宫、大肠网膜全被切除。可是她只住院两周,就拖着极其虚弱的身体出院了——她舍不下学生,对他们无私的爱使得分离成了一种痛苦。就这样,她一边接受化疗,一边拄着棍子、戴着帽子(头发因化疗而脱落)给学生上课。为了他们,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体。有一次,一名学生中暑,她发现后背起学生就往村医疗室跑。刚跑了两步,她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门牙磕掉了两颗,顿时鲜血染红了脸颊。可她顾不上疼痛,爬起来咬紧牙坚持把学生送到医疗室,这才放心地擦掉自己脸上的血迹。好心人劝她:“你身体不好,还是多注意休息吧,不能为了学生不要命啊!”她却笑着说:“我的生命有限,所以我更要珍惜时间。教书育人是我的理想,我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也是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核心。为了总结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县教体委自1992年起坚持每年举办“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2001年春季,他们对历年评选出的80名“十佳班主任”优中选优,举办了“十佳班主任”演讲大赛。比赛结束后,他们又组织人员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最终评选出10名“十佳班主任标兵”。11月9日,县教体委举办了一场“十佳班主任标兵”报告会,全县中学所有的班主任和小学的部分班主任共1500多人,聆听了“十佳班主任标兵”的动人事迹。
北镇乡中心小学教师刘艳芬是“十佳班主任标兵”之一。她班里有个学生叫陈桂荣,跟着养父母生活。后来养父死去,养母犯罪入狱,撇下了苦命的小桂荣和一个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的经历使小桂荣终日以泪洗面,心灵的阴影使她孤僻寡言,不愿和同学来往,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为了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刘艳芬操碎了心。她把小桂荣带回家,给她做可口的饭菜吃,给她换干净的衣服穿,并一次次和她谈心,想要吹开她心头的乌云。然而,自幼缺少关爱的小桂荣心理上已筑起了一道防线,她总是用怀疑和冷漠的眼光看着刘老师。刘老师并不着急,她相信,爱心一定能融化小桂荣心中的寒冰。“屋漏偏遭连阴雨”,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小桂荣身上,她患上了青光眼。刘老师心急如焚,早一天治疗小桂荣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啊!她马上从自己不高的工资中拿出200元钱,并向学校提出了捐助申请,号召全校师生向小桂荣献爱心。这样两天时间就凑足了医疗费,在县人民医院为小桂荣做了手术。小桂荣住院期间,她把自己的女儿扔给婆婆,不分昼夜守护在小桂荣床前,喂水、喂饭、喂药,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细心照料。慈母般的爱终于融化了小桂荣心中的寒冰,她扑到刘艳芬怀里哭着说:“刘老师,您就是我的妈妈!”
春风化雨润童心
夏邑县各中小学经常组织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文明学生评选和文明班级、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他们还利用地方优势,充分发挥省级德育基地彭雪枫纪念馆的作用,组织中小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夏邑县中小学德育的一大特色。清明节,烈士墓前,孩子们用朵朵白花向先烈们送上缅怀和崇敬;彭雪枫纪念馆里,孩子们在英雄的事迹中接受灵魂的洗礼。三八妇女节,“给妈妈洗一次脚”“为妈妈做一件事”等活动,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里学会向妈妈献上自己的一片关心,懂得了爱的回报。五一劳动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开始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六一儿童节,“同在蓝天下,心系乡里娃”活动让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孩子们手拉手、心连心。城镇的孩子了解到农村里还有许多贫困的小伙伴,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农村的孩子从城镇小伙伴热情的双手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他们眼中的世界更广阔而丰富了……
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像是一双双巧手,把孩子们的心灵雕塑得更加美好。从一件件小事中,能看到他们的一颗颗水晶心。
县二小五年级学生于凯拾到一只黑色提包,打开一看,有两万多元现金,还有购物券、发票、身份证等物。花花绿绿的钞票没有迷住孩子纯洁的眼睛,想到失主此时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丝毫也没有犹豫,马上把提包交到校长手中,使提包及时完璧归赵。四(2)班学生徐丹在护城河边玩耍时忽然听到呼救声,他跑过去一看,是一名学前班的小朋友不慎落水。看到水面上挣扎着伸出的小手,徐丹一个箭步冲上去跃入水中,经过一番和河水的搏斗,他终于把这名小朋友救上了岸。
圣源学校邻近敬老院,学校“学雷锋小组”的孩子们经常利用星期天去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他们打扫卫生,帮老人洗衣服,陪他们说话,为他们表演节目,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像太阳一样温暖着老人们的心,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涂上了一抹鲜艳的亮色。孩子们还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买来食物。接过一双双小手递上的食物,老人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尝到了人世间最甜美的滋味!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一封感谢信深深打动了记者的心:
“我女儿离家出走后,几经磨难,流落到贵校。在她又冻又饿、奄奄一息之际,是你们收留了她,给她看病,照顾她吃穿,给了她父母般的爱,把她从死亡线上救过来。她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生活难以自理,很多人像躲瘟神一样躲她,是你们用无私的爱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你们是她的再生父母,是新世纪的活雷锋。你们的大恩大德,我将永世不忘……”
这封信带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2001年11月,天气已很寒冷了。一天早晨,一位衣衫褴褛的女青年正在路上走着,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夏邑高中的老师们看到后立刻把她抬回学校,发现她是冻饿交加导致昏迷后,忙给她找来衣服穿,又给她灌下热汤,将她救醒。她醒后精神恍惚,问什么也说不出,学校就派专人护理她,给她端来热腾腾的饭菜,拿来保暖的衣服,在她神智稍清醒后一点点询问她的情况。原来她是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乡人,叫湛中丽,患有精神病,1999年离家出走后被人拐卖,后又被买主赶出家门,流落街头。学校想方设法和她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家人闻讯后立即赶来,父女相见,抱头痛哭,在场的许多人也都掉下了眼泪。她的父亲带她回家后,蘸着感激的泪水写来了这封感谢信。
这件事只是夏邑县教育系统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在记者的所见所闻中,从县教体委廉洁奉公的领导班子、团结一心的工作人员、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到一所所干净整洁的校园、一位位辛勤耕耘的教师、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一切都在展示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累累硕果。夏邑县教育系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文明系统”,全县先后有42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管理先进校,10名教师被评为省、市文明教师,30多名教师被评为省、市模范教师和优质课教师。
在夏邑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精神文明的春风正在吹遍每一个角落,展示出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而教育系统的精神文明之花无疑是众芳园里最艳丽的一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邑是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这里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置身于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夏邑县教育系统的精神文明之花必将开放得更加娇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