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从事中学语文教育18年以来,笔耕不辍,已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先后正式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等教育专著,总计发表了百万余字的作品。李镇西用一颗心面对他热爱的学生们:“一把年纪”还和半大的孩子玩斗鸡游戏;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居然帮学生回了一封情书;为了给学生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在办公桌前坐上14个小时,编撰“班级风采录”……
对此,李镇西有过这样的回答:“我对学生做的一切都是在还债,在报答童心呀!”
他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作为班主任,李镇西在班级管理方面改变过去教师一人说了算的“人治”,让全班学生运用集体制订的班级规章互相制约、共同管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一起建设班级体。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关心集体、参与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在李镇西的班级里,大事小事都是民主评定,班主任至多也就“一票”发言权。一次,一个刚刚保证了“不再犯错”的学生,“忍”不住又犯了老毛病。李镇西气极之下,想惩罚这个学生,取消他参加郊游活动的权利。可他转念一想,看看学生怎么办呢?
学生们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举起森林般的小手———让他和我们一起去,集体不能在这时抛弃他。犯错的学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班级教育,胜过100次惩罚。
李镇西说,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升学教育”压倒了一切。
但是,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
对一个各科成绩都差得出奇的学生,李镇西没有去反复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为什么不认真听课?而是尝试贴近这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的苦衷:听不懂课而又必须坐在教室里,还不准做其他事,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呀。
李镇西特别批准这个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抄《烈火金刚》、《红岩》等小说,一个学年结束后,这个连字都不识多少的学生语文竟然考了76分!
李镇西说,“教育燃烧着激情也燃烧着思想。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而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是一项光明的事业,更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为它付出很多很多时,才能看得见他深刻的足迹。
7月,李镇西将带着他18年来的酸甜苦辣,带着他一颗爱孩子的心,与全省各地来蓉的老师们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爱心、心灵这些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