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主线,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个或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写作背景、历史故事、趣闻逸事、创作风格等。穿插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地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大课堂信息的密度,而且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激起学生心智和情感的浪花,创造出给人以深刻启迪与美感享受的教学意境。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艺术地运用穿插这种教学方法呢?
一、运用穿插营造求知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在教学中,如能依据课文情境营造教学情境,运用穿插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如教《别了,司徒雷登》,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件逸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事节节败退,舆论宣传上也难敌新华社的强大攻势,特别是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等几篇富于战斗力的文章发表后,蒋介石听了既难受又恼火,便抱怨他的笔杆子陈布雷说,你看人家新华社的文章!你们怎么就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来!陈布雷软顶了他一句:那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蒋介石非常尴尬,心里不是滋味。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文章怎么“象样”?为什么会让蒋介石那么难受、恼火?
这样一讲,学生们兴味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渴求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在“奇文共欣赏”的心理驱动下,他们急切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二、运用穿插设计教学切入点。
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点有多种多样,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顺利地推动教学过程的运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认知氛围,有效地导引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运用穿插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又灵活。
如教《项链》,一位教师先以前苏联作家苏曼诺夫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说的结尾,然后以恩格斯“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的论述,让学生寻求小说“偶然性”结局背后的必然性因素。课文的教学从这一点切入,带动了学生对小说脉络的理顺和探求,使学生的理解欣赏进入深层次。随着这一切入点的被突破,学生们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小说布局上的艺术匠心,还有那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等源于生活,涵盖生活的哲理。整堂课如一首含蓄隽永的教育诗,和谐而余音缭绕。
三、运用穿插开启学生心智。
阅读教学中赏析词句含义,揭示人物心态,评价现实意义,不能脱离课文,但又不能死守课文。有时变换一下教学方式,不直接推入,而是宕开一笔,运用穿插对教学内容或补充、或佐证、或启发、往往能拓展审美视野,丰富审美对象,达到开启学生心智的良好效果。
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俗易懂,从苍凉沉郁的歌声里,学生们能感受到秋风破屋时诗人的焦虑与痛惜,长夜沾湿的煎熬与企盼,但容易忽视“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对面为盗贼”的情节,以为是少年的恶作剧,以为盗贼一词是诗人对他们的辱骂,这种认识不利于对诗中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理解。为此,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杜甫的另一首诗《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需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学生由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打枣的寡妇而理解了抢草的群童。“不为贫困宁有此”?如果不是十分贫困,诗人怎会对大风刮走茅草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那些穷人的孩子又怎会顶着大风抢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从诗人对吴郎的劝说中,学生们看到了他对穷人的同情和体谅,进而领悟到“盗贼”的说法并不真是辱骂,只不过是表达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产生的气恼而已。穿插使学生们对诗的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诗人的人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从而对诗人推己及人,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襟有了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运用穿插实施知识的迁移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必须通过“迁移”,而“迁移”离不开“穿插”的教学艺术。
如教《荷塘月色》,通过品味文中画面的色调,学生们领悟了寄寓在恬静柔美、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忧愁之情,懂得了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之后,我例举了马致远和白扑写秋的小令,要求学生比较这两首元曲的高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立即就判断出马致远的小令好在情景交融,表达了流落天涯的“断肠人”满腹的思乡之情。而白扑的那首小令重在具体描写,古人常有的“悲秋”情绪若有若无地隐藏在“意象”背后。所以两者的艺术魅力是有明显区别的。
运用穿插实施知识的迁移,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识别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中,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运用穿插实现情感的升华。
在总结阶段的审美情境中,教学目的往往要求感情旋律中理性化色彩更加鲜明,要求包含着更多的对事理的领悟。而精警的引语本身就包含了偏于理性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积淀着理智和思想这些社会观念性的内容。因此穿插一些引语,可以给审美感情注入深刻的本质性的理解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更有广度和深度,使情感体验更强烈、更丰富、更深刻。
如在《阿Q正传》教学的结束阶段,我引用了王冶秋《读书随笔》中的话:反复阅读阿正传,会产生多层次的感受,看第一遍,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滋味。看第三遍,鄙弃阿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还是阿。第七遍,阿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扩大到全国。十二,甚至到洋人的国土。十三,觉得它是镜子。十四,也许是警报器。借助于这段引言,说明精神胜利这一人性的弱点的普遍性,阿这一艺术典型的意义,教育了学生要警惕自身的阿气,只有抛弃阿主义,勇于正视现实,我们的民族才能进步。引语的穿插使学生的认识由点到面,情感得以升华,并成为课堂中警策式的“点睛之笔”,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德国教育家苇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止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阅读教学中运用穿插的方法,能引发联想,开阔思路,引导学生进入足够咀嚼和品味的思想境界,使课堂闪烁智慧和哲理的光芒。但这并不是说一堂课必须引语连连,穿插不断。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个度。阅读教学中设置穿插,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抓住教学时机,巧设诱因,恰倒好处地进行。如果游离教学内容,背离教学目的,搞所谓的旁征博引、繁琐考证,只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