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阅读教学更具魅力
揽云天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是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具有价值引导的功能。阅读教学有必要通过现代意义的“对话”教学,使语文教学回归到“对话”的本质中去,以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原则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切领略到“对话”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的理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原则。因此,阅读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话活动”。相互作用的对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以往的语文教学,深受教辅工具、资料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生命体之间精神和心灵的沟通过程越来越简单化地处理为对篇章句读的肢解,对句法结构的分析,对句章大意的理解,对篇章结构的把握,甚至于用多种手段为语文课作秀、走马观花,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逼迫,一种痛苦,一种闹剧,一种无奈”。语文,特别是作为文学作品解读的语文,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活动的精神产品。阅读教学更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具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因此,有必要通过现代意义的“对话”教学,使语文教学回归到“对话”的本质中去,让阅读教学因“对话”而精彩。
究竟怎样的“对话”,才算是语文教学本质意义上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语文学习中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文本为中介”展开的认识、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施行对话教学,首先应当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一、师本对话,胸中有丘壑。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这样,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如杨绛的《老王》一文,描写到生活在“文化大革命”荒唐动乱的年代里的老王几个生活片断,勾勒了一个孤苦伶仃、凄惨艰难、纯朴善良、知恩必报的三轮车夫形象。从文章诸多的细微处可以感触到老王一个不幸者的真诚和纯朴,同时更让我们触动的是作者一家对老王一个不幸者、社会地位卑微者发自内心关心和爱护的真情实意。这种诚意和精神给予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我们用震撼融进课文,便发现作者是在为我们解读“人”的内涵:人是平等的,所谓幸与不幸,只是各人所处的境遇不同,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文中写到“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很抱歉,这些细微之处让我们读懂了作者的心——一颗赤诚的心。又如,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这一僵直的形象似乎在敲击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呼唤社会的人道精神。“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朴素而又绚烂的语句意味深长,也正是作者心灵的独白,读来静穆超然、感慨良多。
二、生本对话,解读展个性。
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走进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理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已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在文本中对话,才能从语言的品味中去感受作者情感世界、精神追求和生命关怀,从而学会去寻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理性,充实其美好的精神空间。离开了文本,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的之矢”。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学生阅读的积累和感悟。“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所以我常常让学生带着“?”号走进文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品读课文,学会“在文本中读出自己、寻找自己”。
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先提示学生走进文本的对话方式:
A、理解式:读了什么?我知道(懂得)了什么?
B、感悟式:读了什么?我感受(体会)了什么?
C、拓展式:读了什么?我想到(仿佛看到)什么?
D、质疑式:读了什么,我不理解什么。
下面是笔者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读了“是的,我们的命运……点缀”,我理解了行道树的痛苦,从“悲凉的点缀”中,我知道了行道树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师:非常好,除此之外,还能找出表现行道树痛苦的句子吗?
生:我从这句话里也能读出行道树的痛苦(深情地读):“当夜幕……牙咬得酸痛”,这里把“行道树”和“城市里的人”进行对比,用生活在花天酒地里的城里人的生活腐化,来衬托行道树的崇高的奉献精神。
师:说得太好了。你不只是理解了文章内容,还找出了写作方法。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哟(鼓掌)。
生:我用拓展式读了“这种命运……献出浓阳”,我仿佛看到了春天,行道树枝繁叶茂;夏天,它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炎炎烈日,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息,行道树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你的想象富有诗情画意,挺美!哪些同学还读到了这一点?
生:我从这句中也能体会到:“这时,或许……最自豪……清新”,我知道行道树在不断地制造氧气,供人们呼吸。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你们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理解,这可见同学们有一定的阅读水准。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生:我不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立在……快乐的树”,为什么行道树既“忧愁”而又“快乐”呢,这不矛盾吗?
师:问得好,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
生:他离开了家乡,因“思乡”而愁。(掌声)
生:他还“忧愁”城里人的生活,花天酒地,腐化堕落。(掌声)
生:我的理解是:“忧愁”在于他不被人重视,“快乐”是因为他能为人类做贡献。
师:你们的回答都很有个性,行道树就是为着神圣的事业而痛苦着,不,应该是快乐的的无私奉献者的象征。有一首歌《痛并快乐着》,还有一首《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这些歌都是歌颂了奉献者的无私搏大的胸襟。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点评:先理解,注重个体感受,后深入,情感水到渠成。)
三、师生对话,真诚开心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思维表现得最为活跃。唯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师生对话中,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力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撞击学生的心灵之窗,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多彩。
笔者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中力求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力导,以真诚走进学生的思想世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以下片断:请同学们在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听完后在小组里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我喜欢这句:“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我认识到声音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知识日益增多,使我们健康成长!
师:很好,可爱的你就是一个快乐成长的女孩。
生:我喜欢这句:“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读到这个句子感到全身舒畅,原来笑是这样美好。
师:你也一样,笑对人生。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生:我喜欢这句:“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这一句中,“吹过”、“拂过”、“扑过”、“横越”用得特别恰当,总体上是一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各种风的特点。
师:你有一双慧眼,你学会了发现,这些词汇用得确实很恰当很生动,而且排比修辞得运用也增强了文句得气势美。
生:我喜欢这句:“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这个句子很有诗意,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对雪花采用拟人的写法,读了觉得非常亲切。
师:你的感觉和我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请你读一遍好吗?用你声颂你心,读出你的理解。
生:我喜欢这句:“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说明不同是声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并能结合句子从多方面谈出自己的感受。刚才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前三个自然段。这三段组成排比,描绘了生活中大家没有注意的声音;语言活泼风趣,意境优美。其实生活中的声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你用心发现,世界一定是奇妙多彩的。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哪些同学心细如发,用优美文笔写出你用心听到的声音。
生:你听过春天柳树洗头的声音吗?柳树有一头枯黄的长发。春风吹过,沙沙声响起来,柳树开始洗头了,洗呀吓呀,洗去了枯黄的污垢,戴上了嫩绿的新帽。
师:不错,写出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柔美,也写出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活力。
生:你听过鸟儿唱歌的声音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几只小鸟停留在枝头,观赏着叶绿花红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唱起欢快、悦耳的歌。
师:很好,你让我听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气息。
生:你听过蜻蜓做操的声音吗?蜻蜓有一件银纱似的外套。有一天,它们在空中摆好队形要做健美操,“嗡”,一只蜜蜂飞入它们中间。“不好,敌人来了!”刹那间,它们全逃散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似乎让我听出了即将要爆发一场无硝烟的昆虫之战。
生:你听过蟋蟀弹琴的声音吗?夏日的夜晚,几只蟋蟀在园子里的草丛中拉起了小提琴,乐曲婉转悠扬,连小草也舞动身躯为乐曲伴舞了。
师:嗯,这声音把我带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夏夜中。
生:你听过树叶下落的声音吗?一个深秋的早上,一片树叶从枝头轻轻飘落,飘呀飘,落在路边池塘的水面上,微微一阵凉意,小树叶满足而缓慢地流走了。
师:好,富有诗情画意描述!真让我感受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缠绵秋魂。
同学们写得真好,可谓妙笔生花呀。不难看出,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就会拥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有优美的文字从我们笔下飞出。
四、生生对话,合作架平台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架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台,生成人人参与的,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同学们相互提问,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在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善思,求真,主动积极,无拘无束,共享彼此的阅读成果,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分析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成功。
如《羚羊木雕》中讲析“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时,该怎样对待?以下有一片断: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木雕究竟该不该要回?以正方、反方来辩论的方式阐明各自的主张和观点,要求发言做到有理有据有层次。(学生相互讨论后,辩论开始)
生:我认为不应该要回,因为送出去的东西是不能要回的。
生:应该要回,羚羊木雕毕竟是一件贵重的物品。而且,是爸爸送给“我”的。
生:不能要,因为万芳是一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呀!她能在困难时帮助“我”。如果要,会让“我”和万芳都很伤心的。
生:我同意要回。情义是无价的,并不是非得送贵重的礼物才好。可以再换一件礼物送她。况且,不要回会与父母的矛盾更大。
生:如果把贵重的木雕要回,不就说明情义是有价的吗?
师:同学们辩得很好,都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体现了你们的个性,几个回合难分胜负。本文作者意在歌颂孩子们之间纯洁的友谊。曾记得一位伟人这样说:“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可我们也知道:在歌颂友情时,我们也不能抛弃亲情,毕竟亲情也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我”怎样做才能既尊重友情又顾及亲情呢?赞美友谊的名言很多,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生:应该把万芳的“仗义”讲给父母听。或者在送木雕前应先征求父母的意见,毕竟这是父母送给“我”的;父母在送“我”木雕前如果交代木雕的贵重。这些也许都不会产生矛盾。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我”与父母多商量,就会消除矛盾。其实,生活中,遇事多商量,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生活会变得更美好。(板书:理解、沟通)
有关专家指出: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对话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与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应该还有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必要。笔者的感悟是:不管怎样的改革与探索,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建构”,理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注:参考书目《语文新课标》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