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要寓情于中
山东省无棣县马山子镇中学(251907) 于克巍
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应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注重设法寓情于中,敲响学生心灵深处的乐学之钟。
一、课前激情感染——设法引“舌”初动
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说”的重要地位,从“听说读写”的几个训练内容看,只有学生会“说”,教师才能更准确掌握“听”的情况,也只有学生“说”会,才能实现“写”的目的。设法引导学生想“说”、会“说”是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精心设计课前激情导语,巧妙引“舌”初动,常是教师们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最适用、最见效的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体裁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有时还会从朗朗晴天变成乌云密布乃至倾盆大雨,使教学环节波澜起伏,学生情感饱满地投入。同时选择的材料既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还要做到新颖奇特、不落俗套。让学生感知背景后似有话堵在喉结里,涌到舌尖上,欲说为快的欲望。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就可引“舌”初动。例如,在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文时,为揭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论点,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设计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为例,指出:一个气象学家却解决了地质学界在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讨论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在师生讨论中,教师合理引导,就达到了激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此谓引“舌”初动。
二、教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哪些知识为“惑”,这样可能与学生的“惑”形成偏差,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从新课标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这样“教学相长”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点燃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
一篇新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教师们最常用的阅读指导方法常常是依据教材推敲文章的选材。这些方法固然能抓住语文的教学要领,但是,教学中,往往不是形成“一言堂”就是学生所动甚微,课堂上平淡散乱,不能够激活学生潜藏的内部动力,我们常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
教育专家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亮点,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有“惑”不解产生意识冲动。
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产生两个观点:(1)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2)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2),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从而引发学生探索,从中发现所惑,并预示死海的未来,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当然一篇文章,它的亮点很多,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特点、挖掘和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亮点,挖掘亮点,营造亮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课外情境延续——做好“授”后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续,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自编课本》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延续。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课内的余“惑”在课外补偿中解决了,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实现大语文、大阅读的课堂教学思想的价值取向。
在我们看来,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于寻找到作品本身情感潜在的含义,寻找到师生情感交流交融的立体交汇点;寻找到新情感、新体验及新的“惑”与“悟”。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的结果,也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