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在农村中学上了一堂语法知识课。我教得挺认真,我告诉学生什么是词,词的分类……应该说,我备课认真,讲授清晰,学生也听得认真,记得详尽,但他们并没有产生学习的热情。我清楚,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法课。
为什么学生对语法学得如此乏味?完全按教材上课为什么学生却无热情的反应?我陷入苦苦思索。蓦地,一个闪念——一种灵感开启了我思维的大门。
【案例描述】
进入乙班,我对同学们说,我们每天都看到许多实实在在的人和物,碰到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都要用实实在在的词语表达出来,这类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就称为“实词”。实词中和我们接触最早的词应该是名词,因为你伊伊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时,“爸爸”或“妈妈”就是名词。名词是生活中碰到最多的词语。例如你现在看窗外,大量的名词就会涌入你的心中。现在我想做一个调查:我们的教室里究竟有多少个“名词”?
学生始一惊讶,继而十分踊跃。我把班级四个小组作了分工:第一小组面对黑板和正面墙壁,第二小组面对另外三面墙壁包括门窗,第三小组面对屋顶和地面,第四小组则找一找教室中有多少个名词,每个同学各自寻找,也可以同桌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指指点点,说说写写,忙碌开来。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便有学生举手表示完成。其中第一组搜集的名词有水泥、黑板、黑板边框等40余个名词。第二小组找出的名词有门、窗、门框等50余个名词。第三小组所找的名词有栋梁、横梁等30余个名词。第四小组一开始认为课堂中间没有什么名词好找,后来一启发就多得不得了,什么课堂、课桌、桌面等有150余个。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说要加上全班50余个同学的名字。另一个同学又补充,说人身上有眼、鼻、嘴、手、足、腿等各种器官,还有人身上的衣服用品。这样一下子竟找到300余个名词。全部加起来有600多个名词。可是全班同学叫起来:“不止600个,还可以找。”看到同学们这种欢呼雀跃的神情,我高兴地挥挥手,让大家安静下来,说:“大家如果有积极性的话,课后再去找一找。我想教室里找出1000个名词,也是不在话下的。”
接下来学习动词。我对同学们说:“其实在教室里,我们这么多同学正在从事学习的活动,我们一定有许多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意义的词,就是动词。那么现在结合学习,我们找一找会出现哪些动词?请同学们同桌议论,每桌至少找出2个以上的动词,好吗?”这一下学生可活跃了,一会儿,小纸条都递上来了,有100多个动词,除去重复的,也有80余个。其中最多的要数表示动作行为的。
于是我说:“同学们现在在学习动词,你们心里想的什么?哪些词表现了一种抽象的变化、存在,甚至是一种可能、愿望、动作的趋向?大家再想一想,就结合现在学习动词的感受来说。”于是出现了以下回答:希望(学好语法)、打算(再找一找)、爱上了(语法)……
在学习形容词时,眼看就要下课了,我就给学生出了题目:从黑板中,你看到了多少个形容词?“‘形容词’能看到吗?”一个学生调皮地问我。我说:“能!只要你仔细瞧一瞧,形容词就会从黑板中蹦出来。”
交上来的词语大体从三个方面表达——
颜色:墨黑、漆黑、黑油油……
形状:大、方正、整齐……
性质:旧、粗糙、光滑……
最有趣的是学生写上了“端庄、漂亮、工整……”一类形容词。一问,他们说,这是指黑板上老师写的字。
还有是“宽广、渊博、丰富、充实、聪明、开阔、深远……”一类形容词。一问,学生说这是黑板的作用,从黑板缝里看出来的,引得全班会心地大笑。
【案例反思】
从学生热烈的反应中,我感到了一种成功。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前后两堂课收效大不一样?我觉得首先是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变成了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教师走下了讲坛,学生主宰了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是打破了语法的神秘性,把语法从语法课本中解放了出来。在教室中寻找名词,在现场学习中寻找动词,在黑板中寻找形容词,词性变得可触可摸,学生深感词性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词性”不再抽象难懂。这就拉近了“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与生活的距离。第三是化枯燥为生动,化宣讲为活动,化静止为运动。语法教学自始至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动态进行,语法知识不再是纯粹的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概念,而是一种具体、形象的语言实践。学生一旦进入自觉状态,便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获得一种创造。如学生“从黑板缝里看出来”的形容词,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也不曾提出来的。但是当学生钻研到一定境界时,便开始从具象向抽象发展,由表及里,在想像黑板如一位知识老人时,这些形容词便源源出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案例扩展】
对本则案例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从教学设计角度看,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不能从语法学家角度去教语法,而应从学生角度认识语法,设计教学,这就是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会动脑筋解决问题,而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就是尊重学生;教师放下架子,从滔滔不绝的说教变成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这就是走向学生。以学生为本,始终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理念。
其次,从教育心理角度看,知识性教学也不必要机械地照抄照搬课文内容来传递给学生。它也需要学生整个身心的投入,凭借感觉(直觉)、体验、思维等生命活动形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许多词性只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它也就化难为易,更加容易理解了。
【案例讨论】
1.当你上了一堂课,但很不满意的时候,你会不会去考虑改变教学方法?你将怎样改变教学方法?
2.你认为“教室中有多少个名词”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在哪里?
3.怎样理解“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这则案例给了你什么启发?
4.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你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如果有的话,请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