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不再回避
——解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爱情诗
湖南省安化县古楼中学 苏建明
爱情,是一个亘古而又永远年轻的话题,她与人类同生同灭。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特别是中小学,视爱情如洪水猛兽,男女学生之间稍有亲热之态,老师定将及时“讨伐”之。那时是学生禁“情”,老师避“情”,教材不编“情”,人人谈“情”色变。新课程的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爱情诗走进了教材,神圣的爱情走进了神圣的课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爱情诗有6首(人教版教材),它们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七年级上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八年级下册);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九年级上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九年级上册);《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九年级下册)。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封以诗歌形式写给妻子的回信,也是一首借景寓情的爱情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独之感和思妻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与妻子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此诗最大的特点是“魂飞到家去,又预飞到归家也”(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然后又飞到羁旅之地,恰好一个来回。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即今宵——他日——今宵,想象大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奇绝!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又是李商隐的爱情诗中的精品。全诗以一“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
全诗的抒情,回环往复,深沉婉转。双关语、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生动深刻。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相见时难别亦难”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花间词派”之鼻祖温庭筠亦是一位情诗老手,他的词浓艳香软,感情细微波澜。《望江南》(梳洗罢)这首词抓拍生活中思妇“倚楼凝望”的特写镜头,生动地刻划了一个迫切盼望恋人回来的妇女形象。首句一个“独”字,叙尽盼望之情,也写尽了形单影只。次句“过尽千帆皆不是”突出了凝望的殷切和时间之久。末句“肠断白蘋洲”直抒分别之痛与思念之苦。全词语言不事雕琢,感情真挚,意境浓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据说是女词人李清照寄给在太学读书的丈夫赵明诚的。通过对闺中环境的描写:白日,香烟萦绕,喻愁思;半夜,玉枕寒凉,示孤独;借黄昏把酒赏菊,刻划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表达了无比深笃的相思之情。
全词情景交融,设喻新颖,形象鲜明。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可称绝妙好词,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相思之苦,设喻富有创造性,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关雎》,爱情诗中的经典。全诗通过描绘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成功地表达了朴实的情感,并对这种朴实的情感展开了大胆表露,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痛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诗中描写了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思念的气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反复咏唱,一个执著追求爱情的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
将爱情诗大胆地引入教材,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开放性,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求实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说:“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人类”必然要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情感,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情素,人类一出现,爱情就诞生了,只要人类还在这个星际间存在,爱情就会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就必然要涉足爱情。我们随便打开一部文学作品,爱情总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部分,就连最严肃的鲁迅先生也有过阿Q追吴妈的爱情描写。生活有多精彩,文化就有多丰富。爱情从来就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活跃分子。没有爱情,文学艺术殿堂就会黯然失色。如果教材选文回避爱情作品,也就难以达到“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课程标准”)的选文要求。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回避爱情,而是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为他们以后步入健康的爱河,奠定点基础,不正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体现吗?
再者,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除了爱读几声“关关雎鸠”之外,从来就没有因为学习了爱情诗,而成为“情种”,不务学业,只谈情说爱去了。因此,教学爱情作品时,我们完全不必遮遮掩掩,也完全不必谈“情”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