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诗歌教学随想
        ★★★
【字体:
诗歌教学随想
作者:xiaobaoyan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5

诗歌教学随想

作者:xiaobaoyan 

 

也许是对中国诗歌的情结太浓因此不管是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竞赛课时我都偏听偏信重于喜欢选择诗歌教学总认为自己已经把诗歌理解的很透彻把诗人的感情历程诠释得那么清晰透明把课堂演绎得那么深情并茂.若不是看了一位叫郭静娟写的阅历是最好的注释一文我还会如此执迷不悟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她在该文中说:“生活阅历才是诗文最好的注释。”此语让我深有体会。记得前几天我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该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我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曹操写此诗时的背景,配乐范读,如此这般后,学生对东汉末年这位政治家的建功立业统一全中国的抱负知道了,对诗人这种以沧海自比的博大的胸襟认同了。我也认为把握住了诗的境,诗的情,诗的美,但在读的时候,学生却无论如何也读不出那种豪迈的气势,读不出我心中想要到达的那种博大。现在回想一下,出现这种状况是一种必然,我的学生只是在我的引导下把诗这个感情的东西理得井井有条,把教师想要他说的东西说出来了如此而已。课后问学生有多少人真正看见过,去过大海,竟然无一人去过,我至此才真正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的学生没有“观海”的阅历,没有曹操那样的人生历练,又怎么能轻易地与他“共鸣”呢?正如有人所说:“ 一位呀呀学语的孩童,在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其实心中并无真正的触动,因为他们还没有为米粒掉过汗水,因此不可能体味老农的艰辛”我想这就是少了一份生活阅历的缘故吧,这样看来,面对这样一首豪迈精妙的《观沧海》,学生也只能读得这么平实了,也怪不得那些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想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诗歌里的情感,除这短短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一种缘分,如有人说“方法妙招正如红娘,只是引你和她相识,若要相知相恋,需要时间,也需要缘分,读诗,其实是一种过程,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读懂能懂的某些层面!所以至此我也清楚了教学诗歌也不必把诗中的一点一滴都灌输给学生,亦无须着急学生的淡漠,因为在拥有了诗中的某一个片断后,遇到了现实生活中某一个类似的瞬间后,我们才猛然发现了诗人的高妙之处,那种真切地感受着却言不能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思绪,早已被诗人一语道破,只是相隔多年后,才让一次体验,超越了别人千字的讲解。

感谢你,郭静娟,让我在诗歌教学中还原了其本真,少了好高骛远的重负。        
 
感谢你,郭静娟,让我在读诗的历程少了一份不解的遗憾。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