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写作教学 >> 文摘正文
重庆市长寿区龙溪中学校自编作文教案第四课——供2006级初中用
        ★★★
【字体:
重庆市长寿区龙溪中学校自编作文教案第四课——供2006级初中用
作者:聂树平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第四次 热写与冷改
——文章写作的一般提高技术与步骤:自改(2课时)
一、目标
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注意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初步懂得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懂得4种基本的修改符号的方法。
初步培养对自己所做的作业的责任心。
三、 教学内容
掌握常用校对检查符号,
注意从语法角度检查病句
字词不懂者要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四、 教学方法:讲解
五、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讲解知识
1、)修改时,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修改符号和示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
2、)改正的字符要书写清楚。修改外文,要用印刷体。改正容易相互混淆的汉字、外文、数字、符号等,应加文字说明。。
3、)修改时正文中的引线要从行间画出。墨色相同的修改引线不可交叉。
4、)修改用笔的颜色,应根据修改次数采用不同色笔书写校对符号,以显示区别。
5、)错误的地方要用引线从行间画出,拉到页边空白处改正,不要在文中直接修改。
6、)符号不要沾及上下左右不需要改动的文字和标点。引线与引线之间不要重叠、交叉,如难以避免,则要用不同色笔来显示区别。
3、布置练习
4、评讲反馈
六、 修改下面一些有问题的句子和语段。
1.我和同学某某某一起骑车出门玩,他的气门芯坏了,我就把我的拔下来给他装上,我俩一起高高兴兴骑车回家了。
2.运动会100米终于开始了,同学们像一只只脱缰的野狗奔了出去。
3.解放军叔叔一个个匍匐前进,就像一条条绿色的青虫在地上蠕动。
4.“我因病故在教室里……”“我弟弟新剃了一个光头,就像少林寺的小秃驴一样……”
5.我来到电视机前把电视机打开了电视机!
6.运动场上彩旗飘。老少爷们儿扔飞镖。你一镖,我一镖。肠子肚子满天飘!
7.我小学的时候,那时的作文很习惯写好人好事。于是老是有人写捡到钱。于是,有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功绩,写在公园捡到1亿元,都是10元人民币的,厚度有一语文书(四年级的)那么厚,老师当场念出来,那同学估计是巨寒。
8.老大娘拿出四张500元的人民币。
9.“我有个同学,他长的不高也不矮,在1米76以上,1米78以下……”
10.今天天气真好,晴空万里,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11.天上大雁mie mie (咩咩)地飞过;圆圆的月亮像弯弓。
12.我走进了一家百货商店,啊,看来人民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你看那位农民老大爷,左手一台电冰箱,右手一台电视机,一溜小跑。
13.这同学写道:“国强(我的一个同班男同学)坐在凳子上,大大的屁股就像地里的南瓜,衣服下面露出一大JIE内裤”老师在上课时读了出来,还说这同学描写得生动,下课后这同学被那同学打……
14.小学语文考卷上有一道阅读题,大意是讲一位母亲为了孩子吃尽了苦,最后去世的事。阅读后,要求学生在一年后的清明节对母亲说几句心里话。某小学生这样写道:“祝妈妈清明节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七、课后题目: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作文:以“妈妈,你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八、 参考例文:
孝心永赐
有句老话,神秘的《周易》宣扬了几千年——“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必有生,而生必有老,老而无孝子之诚心赡养,则是国将不国的不祥征兆。所以“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大同世界的首要标志,从而孝道就是成为历代天子治国之本,民生百德之先。
“其初生民,绵绵瓜瓞”——华夏先民为了整个社会心理的稳定和个体生命的传承,往往从孝道开始对子女的教养、教育与教导,所谓“养儿不教,不如喂猪”,可见孝道与教化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一代代流传的。正如千古煌煌的《诗经》所标识的那样——“孝子不匮,永赐尔类”,意思是孝子之心,人所共知,可以源源不断地让一切有同样爱心的孝子贤孙也沐浴在天伦之爱的阳光之中。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圣经》讲道:“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这话本是对基督徒的训诫,也完全可以视作对普天下孝子的赞美与期许。
正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所以“孝”、“悌”二字成为中国人修养的根本。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华夏文明大厦,离不开“孝”字的支撑,开句玩笑,“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而如果没有爱亲之心,没有孝长之道,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步入无边的黑暗,将会永远听到洪水的咆哮、猛兽的长嚎。为了更好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派开创者们在其意识形态时,往往以“孝”作为思考的起点。正是在这个原点上,中国人的《孝经》才一再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所以“孝”往往成为封建帝王的谥号,也是儒家最讲究的品德之一。这次第,怎一个“孝”字了得啊!
且不说民风淳朴的中国内陆,就在被誉为东南亚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在有的人眼里这是个购物的天堂,但更是文化的沙漠——然而就在这里举行过一次有关迄今为止最有名的唐诗的调查,最后夺取桂冠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这让很多关心中国文化的人感喟不已,笔者听闻之后,作了一首律诗:
二十四孝失传久,一曲春晖唱到今。蓼莪情深何所系,金声玉振颂亲恩。大明又伴东风过,原野新荣草更青。游子天涯思母爱,清音千古自德清。
现在看来,“零丁洋里叹伶仃”已成为故国的往事,香港同胞在中华孝道的感召下,团结一心,心向祖国,他们不再如天涯海角那孤独的磐石,相反从经济到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大陆人民的支持——从50多年前的引广东之水食用,到世纪末化解东南亚金融危机,风风雨雨都走过来了,而今在新世纪里,又现彩虹,金殴完固,河山之美,令人陶醉!可爱的香港多么象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垂髫孩儿啊。饶有意味的是,从地图上看,大陆正象是一只报晓的金鸡,而香港则在这只“金鸡”的脚下引吭高歌,活脱脱一个快乐的“小鸡崽”!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香港的情况我们不难想象内地的情形。无独有偶,海峡那边的老人也狂歌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故国之思也是乡关之思,昔年扬子江上的愁人烟波已感染了海峡那边的老人。纵然有日月潭,纵然有阿里山,怎么能够不再思念大陆的长江歌声、五岳纵横呢!有国方有家,有家皆欲归。“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说得多好,不忘故乡,不忘故土的父老,最难忘的正是母亲那依闾而望、布满血丝的疲惫双眼。诗人这种对大陆、对故土的拳拳之爱,可以说是孝道的别样的表达。正如台湾文学界前辈余光中先生所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对大陆的思念不也正是对桑梓之地、对儿时慈母的思念吗?这种离愁别绪,这种绵绵孝心可以上溯到太白的“不如早还家”、“低头思故乡”,甚至可以再上溯到屈平的“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所以余光中先生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蓝墨水是抒写爱国怀乡之诗,是抒发对故园老母思念的墨水,春来的江水、尤其是汨罗江上的水,蓝蓝的,一汲入笔管,便是满江满河流动的诗,粼粼湖上波纹,是孝子的爱心在闪动啊!
提到余光中先生——这位“跨越海峡,追溯蓝墨水的上游而来的行者;一位用长江和黄河的肺活量唱彻民歌与乡愁的诗人”,我不由得想起五年前,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先生与我们“等你在雨中”——头顶蔌蔌风雨,我们聆听到了先生的讲演——先生说,有人将其称之为“乡愁诗人”——那时的我因为时间关系,未来得及细想,现在看来,称其为“孝道诗人”恐怕也未始没有道理,因为诗人那一湾海峡般深沉凝重的乡愁皆是缘于故园的桑梓之情,而如果没有对严父慈母的那种孝心,恐怕他的故乡之思也只是案头的浅唱低吟而已,而不是使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心脉律动的那一曲平平仄仄,使得每个神州游子都难以忘怀的《乡愁》诗篇。“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鱼也听见/龙也听见”——中央电视台曾在十多年前的春节晚会上朗诵过《乡愁》这首诗,这篇满含着余先生家国之恋、孝母之情的诗歌真的成为了我们民族的全民之歌,响彻华夏,使多少慈母孝子泪流滔滔啊!
从上面的徜徉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大陆,还是香港、抑或台湾,全体华夏儿女都声声含泪、字字蘸血地唱出了“孝心永赐”的心声,就如济南的趵突泉,这种孝心的水泡永远不停的在历史的池子中冒啊冒啊冒!这孝道不仅是千百年来文人学士们书写风流文采时的重大主题,也更是中国的政治家们所要处理的重要事务。在中古时期的西方世界,“政教合一”的传统曾阻延了历史前进的机会,而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华文化圈所及的地方,政治与宗教未尝合二为一,倒是“忠”、“孝”双全成为每个人的修养准则。在先秦时期的简策《唐虞之道》中就反映出古代禅让时对孝道的重视——“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为民主也”——可见民为邦本,君为民主,为民之父母者必须能孝敬父母,并推及众人,方能担当领袖群伦之职。尧舜禹的三代禅让才因此以“孝”为考察接任者的重要指标。正如现代的人鄙视为富不仁那样,那时的人如果为政者无德则是自取灭亡。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很多人利用这孝道大做政治斗争的文章。你看,“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楚汉争霸之时,有霸王之号的项羽专门修了一个高楼贵阁,将刘邦的老爸安置于此,再派人告诉刘邦:“如果你现在不与我合作,一怒之下,我或许会把你爹杀了煮一锅。”——看来项羽是想利用刘邦的孝心作为政治斗争的砝码,然而棋高一着的刘邦却说:“我俩是干兄弟,我爹就是你干爹,你要是煮了‘你干爹’,千万分我一碗肉汤。”——刘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如果不是在这样一个重视孝道的大的历史环境,他的话只能是葬送其父的生命,那倒显得他太过莽撞,毫无能力了。而此后的政治交锋,也有不少人载在“孝道”这个题目上,例如嵇康的被杀,就是因为他的言论似乎很容易被无孝之人利用,所以他不能不死。
非独上古的三皇五帝与后来的刘、项之辈能够孝德不亏,在后来的历史中“父传子,家天下”的宗法制更是巩固了孝道的地位。春秋时期,宗族制虽有削弱,但制礼作乐的典仪还在,孔子等人还在坚韧地力挽狂澜,所以孝道并未如王道陵夷,而是不绝如缕。读过《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的人们,就会发现孝道不但是人君的必备素养,也是为臣者的进取的阶梯!颍考叔虽是个管理郑国疆界的小官,但非常孝敬母亲。他听说郑庄公为自己将生身之母放逐到城颍且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也”而后悔的事情后,“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君臣间于是商议了半天,出谋划策,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掘地及泉,遂而相见”。所以左丘明赞叹道——可见颍考叔确实不愧为纯粹的孝子,不单自己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以这种孝心感发一国之主,并为国君母子和睦而黾勉努力。
春秋过后是战国,在这段时间里,虽然百家腾越,但列国之间还依然多少有些共同的语言。在反映这段时间的历史画面的另一部先秦古籍《战国策》中就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是利用母子之情深,还是母女之情深来劝告太后,让其派谴长安君为质。触龙作为年老的大臣,敢拂逆人君,冒死进谏,主要就是利用了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人伦常理。
这样看来,不论是那为百世师法的儒家经典,还是被当作旁门左道渊薮的纵横之书——《战国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发扬了孝道,这两者虽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但是“孝”字却成了这个跷跷板的中间平衡点。抄一句前人的话,叫“‘孝’之为德也大矣”!
应该说,儒家也好,纵横家也好,都是在以入世的进取态度对待被中国古人认为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孝道。在以“出世”为人生态度的佛教经典中,更是有一个著名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在通常人看来佛家都是“四大皆空”、“看破红尘”之辈,对通常所谓的人伦亲情应该不大注重,然而事实是佛家往往借助孝道来宏扬佛理。《西厢记》中红娘等就是因为在白马寺为其父亲做斋之时而产生了与张生 的一出喜剧。原来,佛教在从印度原始佛教汉化为中华文化有机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中华文化改造,从而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崇孝之心的相谐共振。
在佛经中写到,“目连尊者”是如来的高徒之一,在宏法途中见一到一个深不可测的血盆地狱。他得知南阎浮提内,有无数女人,披头散发,长枷铐手,在狱中受罪。“目连尊者”甚为奇怪,就问狱卒为何血盆地狱中只有女人,而无男子。经过了解,原来是“女人产下血路,污浊地神,玷污衣裳,将去溪河洗濯。水流污漫,误诸善男信女。取水煎茶,供养诸神,致令不净,天大将军,答下名字,附在善恶簿中,后百年令中之后,受此苦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借助吃斋念佛,——“小心孝心,男女便为阿娘恭敬三宝,吃血盆斋三年,仍结血盆经胜会。请法师传诵此经一文,满日即散,便有般罗波罗船载过奈何桥岸,看见血盆池泪有五朵莲花出现,罪人欢喜,心生惭愧,便得超生福地。”
于是“目连尊者”的事迹便传遍了中华文化圈的所及之处。甚至在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的过程中,不少作家就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文化遗产。“我们如从头至尾的看目连戏一遍,可以了解不少的民间趣味和思想,这虽然是原始的为多,但实在是国民性的一斑,在我们的趣味思想上并不是绝无关系,所以我们知道一点,也很有益处”——周作人先生的这个想法也是鲁迅等现代文学巨匠所关注的问题,他的《社戏》里就写了他小时看民间演出目连戏的种种乐趣。在同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他的《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中写道:
安魂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先生不信佛,却为自己儿时的长妈妈祈祷再三,原来是因为长妈妈在他幼年时期曾长期照顾他——如果先生听过罗大佑的歌,或许还会加上一句——“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作为民族魂的先生,他的拳拳孝心,使得不是他的生母的长妈妈也能分享他的诚心祈祷。这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孝子之情啊!所谓“永赐孝心”,难道不可以像先生那样,将往往是献给父母的拳拳孝心转移到一切有恩于己的人身上吗?
我们把他看成是一个文化战线的先锋而已,其实他也是一个至正至纯的孝子,记得“梦里依稀慈母泪”的诗句的人会想起,这是他在反文化围剿、到处逃难的忧患时节中对老母亲的担忧,而他的封封家书常常看见开头是:“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信末为“专此布达,恭请/金安/男 树 叩上 广平及海婴同叩”,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人伦之情的无限殷切。正如北大的钱理群先生说的那样,鲁迅“回到家庭与日常生活中,就脱下来了(——指他的‘盔甲’,引者注),显出更平常、也更真实的本相”——在先生的这一面反映出的,正说明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没有这种精神的原动力,他是难以支撑这么久呐喊、斗争生涯的!
鲁迅先生是中国人的民族魂,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有传统文化的基因,而另一位中国文化的昆仑钱钟书先生,我们应该为之高兴的是他有一位孝顺体贴的好女儿。在去年出版的钱钟书先生夫人、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中写出了他们这“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里的哀乐——最为感人的是钟书先生的女儿钱媛,她不幸地走在了父母的前头,但她即使在医院的最后岁月,也没有忘记为父亲、母亲写信问候新年,这时的钱媛已不能进食了,所以她给母亲写信道:
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
这时的钱媛已距离去世不远了,她“不放心妈妈的一日三餐,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即便要让人持纸助其书写,她也不怕麻烦,让闻之者无不感动唏嘘!这让我们再次想起《圣经》的话:“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两年后,钟书先生仙去了,我想,他一定会为自己曾有一个这样的女儿而含笑九泉的吧![作者简介:聂树平,男,重庆市长寿区龙溪中学校教师兼重庆教育学院巴渝文化名人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员特聘研究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