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作文的基本的态度(2课时)
——学生作文的常规要求
一、目标
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关于作文态度的基本理念
让学生对作文步骤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二、 教学内容
学习夏丏尊的关于作文意见《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讲解知识
3、布置练习
4、评讲反馈
四、写作实践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附录参考:《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我曾看了不少关于文章作法的书籍,觉得普通的文章,其好坏大部分和态度问题有关;只要能了解文章的态度,文章就自然会好,至少可以不至十分不好。古今能文的人,他们对于文章法诀各有各的说法,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但是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务使读者不觉苦痛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
要使文章能适合读者的心情,技巧的研究原是必要,态度的注意却比技巧更加要紧。技巧属于积极的修辞,大部分有赖于天分和学力;态度是修辞的消极的方面,全是情理范围中的事,人人可以学得的。要学文章,我以为初步先须认定作文的态度。作文的态度就是文章的A B C。
初中的学生,有的文字已过得去,有的还不大好。现在作文用语体,只要学过了语法的,语句上的毛病当然不大会有;而平日文题又很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何以还有许多的毛病呢?我以为毛病都是由态度不对来的。态度不对,无论加了什么修饰或技巧,文字也不能像样,反觉讨厌。好像五官不正的人擦上了许多脂粉似的。
文章的态度可以分六种来说。我们执笔为文的时候,可以发生六个问题:
(1)为什么要作这文?
(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
(3)谁在作这文?
(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
(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
(6)怎样作这文?
用英语来说,就是Why? What? Who? Where? When? How?六字可以称为“六W”。现在试逐条说述。
(1)为什么要作这文?这就是所以要作这文的目的。例如:这文是作了给人看的呢,还是自己记着备忘的?是作了劝化人的呢,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的意见,或是和人辩论的?是但求实用的呢, 还是想使人见了快乐感得趣味的?是试验的答案呢,还是普通的论文?诸如此类,目的可各式各样,因了目的如何,作法当然不能一律。普通论文中很细密的文字,当作试验答案就冗琐讨厌了。见了使人感得趣味快乐的美文,用之于实用就觉得不便了。周子的《爱莲说》,拿到植物学中去当关于说明“莲”的一节,学生就要莫明其妙了。所取的题目虽同,文字依目的而异,认定了目的,依了目的下笔,才能大体不误。
(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这是普通所谓题义,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文能把持中心思想,自然不会有题外之文。例如在主张男女同学的文字中,断用不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等类的废话。在记述风灾的文字,断不许有飓风生起的原因的科学的解释。我在某中学时,有一次入学试验,我出了一个作文题“元旦”,有一个受试者开端说“元旦就是正月一日,人民于此日大家休息游玩……”等类的话,中间略述社会欢乐情形,结末又说“……不知国已将亡,……凡我血气青年快从今日元旦觉悟……”等,这是全然忘了题义的例。
(3)谁在作这文?这是作者的地位问题,也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再换句话说,就是要问以何种资格向人说话。例如:现在大家同在一个学校里,假定这学校还没有高级中学,而大家都希望添办起来,将此希望的意思,大家作一篇文字,教师的文字与学生的文字,是应该不同的。校长如果也作一篇文字,与教师学生的亦不相同。一般社会上的人,如果也提出文字来,更加各各不同。要点原是一致,而说话的态度、方法等等,却都不能不异的。同样,子对于父和父对于子不同,对一般人和对朋友不同,同是朋友之中,对新交又和对旧交不同。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一学生写给他父亲的信中说:“我钱已用完,你快给我寄十元来,勿误。”父亲见信大怒。这就是误认了地位的毛病了。
(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作这文的所在地也有认清的必要,或在乡村,或在都会,或在集会(如演说),或在外国,因了地方不同,态度也自须有异。例如在集会中,应采眼前人人皆知的材料,在乡村应采乡村现成的事项。在国外,用外国语,在国内,应用本国语(除必不得已须用外国原语者外)。“我们的father”“你的wife”之类,是 怪难看难听的。
(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这是自己的时代观念,须得认清的。作这文在前清,还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这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实际上还有人没了解。现在叹气早已用“唉”音了,有许多人还一定要用“呜呼”“嗟乎”;明明是总统,偏叫做“元首”,明明是督军,却自称“疆吏”;往年黎元洪的电报甚至于使人不懂,这不是时代错误是什么?
(6)怎样作这文?上面的五种态度都认清了,然后再想作文的方法。用普通文体呢,还是用诗歌体?简单好呢,还是详细好?直说呢,还是婉说?开端怎样说?结末怎样说?先说大旨,后说理由呢,还是先说事实,后加断定?怎样才能使我的本旨显明?怎样才能免掉别人的反驳?关于此种等等,都须自己打算研究。
以上六种,我以为是作文时所必须认清的态度,虽然很平凡,却必须知道,把他连结起来,就只是下面的一句话:
谁对了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说什么话。
如果所作的文字依照这里面的各项检查起来,都没有毛病可指,那就是好文字,至少不会成坏文字了。不但文字如此,语言也是这样。作文说话时只要能够留心这“六W”,在语言文字上就可无大过了。
注:本文选自《文章作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三、 参考例文:自撰墓志铭
背景: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是“国宝”级的人物。但他几十年来,经历坎坷,饱经忧患,特别是住在小乘巷那间破旧阴冷的小南屋的漫长岁月里,他受过的委屈,是今天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可是,良好的家教,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还有乐观善良的性格,使他能够超然对待人世间的荣辱冷暖,始终保持着自信、自爱和自尊,保持着一颗纯净而又深邃的赤子之心。这样,直到今天,他仍然蔼然可亲,幽默诙谐,给人的印象是一位热情而又有趣的老人。一生淡泊名利的启功,渊博的学识充盈着他博大的襟怀,就连他的谦逊也别具幽默。早在1978年,启功66岁风头正劲时,就曾经撰写过一篇《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名与声,一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