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中考撞了高考的腰
      ★★★★★
【字体:
中考撞了高考的腰
作者:丁兆存    文摘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4

 

中考撞了高考的腰

山东省五莲县魏家中学    丁兆存    邮政编码:262307

电话:06335541011

浏览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不时地看到了高考语文被中考撞了腰的现象。

一、古诗词默写:中考直撞了高考的腰

近年来,高考古诗文默写直接考查学生初中时学过的名句,而这些名句也是中考频繁考查的重点,随便翻翻近几年来得全国各地中考题,比比皆是(因为考查的省市太多,不具体罗列),因而高考古诗文默写屡次被中考撞了腰。如: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004年浙江卷)(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下同)

2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004年浙江卷)(第七册)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2004年全国卷Ⅱ)(第一册)

4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2004年全国卷Ⅲ)(第二册)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005年全国卷Ⅱ)(第一册)

6)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005全国卷Ⅲ)(第二册)

这也说明,语文积累需长时间的努力,不是一日之功。语文的积累,并不仅仅在于高中的三年,那远远是不够的,应当重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

二、阅读理解:中考巧撞了高考的腰

(一)中考、高考选中了同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

我们先看一下2005年福建省高考第4大题的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选了冯骥才的散文《日历》,试题如下(试题的序号不是正式试卷上的序号——笔者注):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dié             2xiāng  qiàn  (    ) (    )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3.作者喜欢用日历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5.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碰巧得很,2004年的济南市中考题,也选了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试题如下: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下文,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                      2    míng  xīn               

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2)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

4.联系上下文,仿照第(4)段画线句续写一个句子。(即“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笔者注)

5.文章第(7)段详细记下“1976728,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6.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60字)

如果撇开高考和中考这两个字眼,我们很难判断这是高中做的试题还是初中做的试题,因为题型和难度都差不多。两套题从基础知识的设计到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上都极为相似。前三个小题完全一样,难度也相同,只是福建高考题的(4)(5)两小题把重点转向了对阅读材料的深层解读和鉴赏上,仅就所给出的阅读材料的范围进行细致的分析,开放程度不够大;而济南市的中考题(4)(6)小题则沿着所给出的阅读材料向外延伸,把考生的思维视野引向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开放程度较高。

此外,在阅读理解中夹杂着读后的感想(感悟、感受、体会等)类的赏析性文字,这是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穿插在小说、散文、记叙文等叙事性的阅读材料里考查,后来又把它扩大到了说明文和议论文和文言文阅读当中。而此种题型在高考中则比较少见,然而,2005年的高考则出现了: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2005年湖南省高考题)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顺便说明一下:湖南高考试题中的这篇阅读材料,即《贝多芬:一个巨人》,也是原北师大版初四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现编入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七年级下(题目改为《音乐巨人贝多芬》)。巧得很,2004年的上海市中考题又抢先了一步,撞了湖南高考语文的腰:

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你最感到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

这真像是同一命题组命制的两套试题,太相似了。这种题型,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所给出的阅读材料准确把握的程度,更能够看出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真正地做到了读与写相结合。

(二)中考、高考瞄上了同一首古诗歌

我们先看下面的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省高考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这是初中第一册教材上的一首古诗,而河南省早在2003年的中考题C卷,就已经考过了: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1分)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1分)

3)“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2分)

客观地说,湖北省高考题和河南省的中考题难度差不多,尤其是湖北省高考的第2问同河南省的中考题第(3)小题是一样的,都是对诗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进行审美鉴赏,只不过湖北省的高考题限定了角度,而河南省的中考题没有限定考生的角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所不同的是,湖北的高考题第1问重点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揣摩,而河南的中考题第(1)(2)小题侧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中考、高考巧撞了同一则阅读材料的事实,启示我们:阅读这个大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精神家园,无论谁都可以去涉猎,就看你涉足领域的大小和眼光如何了。说是偶然的碰巧,其实带有必然的因素。阅读面广了,撞车现象极为正常。

三、综合能力运用:中考妙撞了高考的腰

请看下面的两道新型考试题目:

1.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精美散文,并把你的推荐词写在美文推荐卡上。2004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

 

美文推荐

 

作者

 

推荐词

 

                                               

2.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请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200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编号:001

书名:《                 

作者:           

摘要:(略)

喜爱本书的理由:

 

3.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您填写下面的表格,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2005高考全国卷Ⅱ)

 

语文题目

 

 

推荐理由(不超过50个字)

                                                      

                                                      

                                                      

                                                                                                                 

 

这三道题都借用了应用文这个驱壳(资料卡片),来完成答题内容,又一次不谋而合,中考又把高考撞了一下腰。其实这种题型,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里都出现过,如2004年的陕西省、贵阳市(含课改区)、南京市等,以及2005年的山东泰安、江苏泰州、浙江省等,限于篇幅,不再引用原题。这说明:不论中考还是高考,命题者都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卡片中的推荐词(或理由)只不过是个性化阅读评价的代名词罢了,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综上所述,对于中考和高考,虽然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不同,但是就在升学考试这一点上,二者却握手言和了。有趣的是,中考的一些新题型往往比高考出现得早,如果据此下结论说中考引导高考的方向,那是狂妄自大。但也有其原因,即中考命题自主权主要分散到各省或下放到地市,命题队伍庞大,能够群策群力,发挥优势。这就提示我们,初中、高中教师,应该加强横向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初中、高中是一脉相承的(确切地说应当从小学开始)。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或考试),都是大有益处的。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撇开高中的文言文阅读(含古诗词文默写),笔者可以大胆地说,初中毕业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做高考语文题。这到底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喜,还是悲?是倒退,还是徘徊不前?笔者一时还无法下结论。

(本文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高中)》200591,文字有删改)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