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 激活思维 体验情感
浏阳七宝山中学蓦然
引言
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排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但是由于语文学科教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所学的课文是几千年来中外文化史上的精华,不可能完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步。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很多课文的理解,必须靠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体验文中情感。我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例。
案例描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中描绘的瑰丽奇异的边塞雪景让人惊叹,同时那边塞苦寒也让人对边关将士的艰苦感受颇深。以往教这首诗的时候,我是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提问“诗人笔下的边塞雪景有什么特点?”结果往往是理解能力强的少部分学生能从诗的字里行间找出答案,而大部分同学对此只有肤浅的认识,没有真正深入的体验。这一次新课程将本诗安排在八年级来学习,我真有些担心教学效果。但是结果出人意料效果好。在赏析描绘雪景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设计的:
师: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那场大雪吗?
生1:记得!
生2:老师还带我们去打了雪仗呢。
师:雪是在几月下的?
生1:期末了。
生2:应当是农历12月。
师:是的。还记得吗?那次雪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自习时仍没有停。我们是第几节课去打的雪仗啊?
生1:第四节语文课啊。
生2:就是啊,第一节课的老师不让我们出去。第四节课出去了雪又融得差不多了。
生3:不过我们玩得很开心哦。我的鞋子都湿了。
生4:我的裤子也湿了。
师:你们有没有感冒啊?
生:没有。
师:下雪天弄湿了衣服鞋袜都没感冒,你说是为什么?
生:我们及时换了啊。我们这里下雪不太冷啊。
师:我们地处江南,冬天不是很冷。鲁迅不是说“江南的雪是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那么与我们家乡相对照,塞北的雪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认真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然后说说诗人笔下的雪景的特点吧。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边塞的雪来得特别早,诗中说“胡天八月即飞雪”。
生2:雪下得很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3:这一句也极力描绘了雪美啊,也给人温暖的感觉,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
生4:感觉特别冷。“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我想那些戍边将士生活环境是多么艰难,生活好苦。
……
学生思维很活跃,一些中、下层次的学生均被带动,纷纷参与讨论,归纳出诗人笔下的雪早、大、美、冷等特点,中肯而且水到渠成。
反思研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小,见识不广,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增加了难度。特别是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文章,更是难以深入理解。因此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很有必要,也很有益处。上面这个案例,所学的诗歌作者是唐朝的诗人,描写的生活是唐朝边塞军旅生活,远离当今时代;描绘的景色是西北大漠的雪景,远离江南学生的地域。因此我紧紧扣住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设计本诗教学,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让学生对诗歌描绘的意境有了切身的感受,达到了理想的审美效果和教学效果。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在体验课文情感时也应当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比如我在教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时,研读探讨问题“孩子变成金色花,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呢?”学生们反应不积极,我于是这样启发他们:“当妈妈为你准备早餐的时候,深夜为你纺织毛衣的时候,守在你病床前的时候,是不是每次都要说‘孩子,我为你做了×××’?”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孩子想默默无闻地关爱妈妈”、“对妈妈的爱,孩子想悄悄地回报”、“孩子是从心底里爱妈妈,报答妈妈,并不是图妈妈的赞扬”……
总之我认为联系学生生活是语文教学中激活思维体验情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