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语言五途径
河北正定中学
自主学习语言主要有五大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它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体系。
一.在反复诵读中学习语言。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有些文章,词汇丰富,语法规范,内容深刻,读起来流畅自然,琅琅上口。让学生反复诵读,乃至熟极而流,他们就会从中领悟出一些规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
以董宝纲的《开卷读山川》为例,当学生将这篇相当典范的文章背过之后,其中的内容、语言都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使他们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受到益处。如最后一段,原文是:
开卷读山川,卷中有石上清泉,可洗濯我们心中的尘埃;卷中有绿湖白莲,可赋予我们高洁的品德;卷中有奇峰峻峦,可赋予我们挺拔的人格……阅读山川,不仅仅是在墨香中的漫游,更是我们人生高度的提升.
学生在作文中常常用到里边的词句,“奇峰峻峦”“洗濯心中尘埃”“赋予挺拔人格”“提升人生高度”等,或直接摘取,或稍加改装,都能恰当地与自己的语言组织在一起。甚至三个“……有……可……”这样的排比句式也能运用到作文里。另外,美丽的风光对人的性格情操的陶治作用也能被学生较深入地体会出来。
学生背诵得越多,语言储备就越丰富。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整天用来背诵。所以教师应该按照一定标准认真挑选部分精美文章,作为学生的必背篇目。
二.在广泛阅读中学习语言。学生语言贫乏的根源是什么?是思想的贫乏,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朱光潜在《文学与语文》一文中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思想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并不是说心中先有了一个思想,然后再去找语文进行表达,语文并不是思想以后的事,所谓有话说不出,是因为它根本未成话,根本未想清楚。所以解决语言问题,首先是解决思想感情知识等的缺乏问题。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报刊杂志书籍可以说就是学生的朋友,广泛阅读,汲取营养,是丰富阅历和思想感情的极为有效的方法。报刊杂志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有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四面人生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知识丰富了,语言就随之显得丰富生动。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是此意。
但报刊杂志书籍浩如烟海,要想使学生从中获益,必须对所读东西进行认真筛选。一般而言,应该让学生读一部分名著,不必太多,把最出名的一些读了就可以。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简爱》《欧也妮•葛朗台》等。更重要的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如《读者》《散文》《语文报》《语文周报》等。经常读读这些报刊杂志,既能学习规范的语言,又能了解时新的词语。尤其是《语文报》《语文周报》,知识十分丰富,所发表文章也较为贴近学生的水平,学生能从模仿中学到好多东西。
三.在教师的示范中学习语言。语文教师大致是运用语言最为规范的人,而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语言显然更加典范。它典雅而通俗,具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达意及情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精确的逻辑性,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语言榜样。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中吸纳并积累鲜明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
要想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学到好的语言,教师自己必须成为高品位的教学语言的创造者,必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提高语言修养;必须钻透教材,精心准备,通过诵读、备课、讲析等日常教学活动,学习语言,追求语言,练就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本领,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可学习性。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置身课堂,如坐春风,耳濡目染,渐入佳境。如果口不能道辞,言不能达意,嗯唉不穷,语病良多,教学效果不可能理想,大部分学生的语言也定然惨不忍睹。
教师课堂语言是转瞬即逝的有声语言,即使好,也不容易立刻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听去记去体味,这样才能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渐有收益。
四.从深入研究中学习语言。研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具体到教学过程上,就是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面面俱到,不要不分难易地进行满堂灌。而是要设计相当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把对语言的感性认识逐步提升为理性认识。如向学生补充课外阅读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作者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这“特殊”是就什么而言的?②作者在第一二段极力赞美
如此研究,非常容易进入语言的深层,体会到语言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进而渐渐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五.在日常练习中学习语言。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说、写则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输入是为了输出。所以还必须通过说和写来学习语言。说和写的训练乃是调动已储备的语言信息,通过表达来达到巧妙运用语言的目的。可以说,说和写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
通常,学生在每学期,大作文只做七八篇,两周一动笔;有时因种种缘故还不能完成任务,三年下来总数不过四十篇左右,而且并非篇篇写得好(相反,多数是不过关的)。这样小的训练量,对于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无异于杯水车薪。而“说”这种方法,在大多数学校里,恐怕形同虚设,所谓作用当然是起不到了。如此现状,当然谈不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说和写是技能,而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掌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语言水
途径很多,方法不少,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