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 合 作 情 趣 盎 然
—— 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案例
杭州惠兴中学 王慧英
一﹒题记:
“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以为“自主”与“合作”是我们教与学的形式,而“探究”尤其是真正的“探索与研究”才是教学的实质。教师的教要“探究”,探究怎样让学生愿学,要学,乃至乐学,好学,学得情趣盎然;学生的学要“探究”,无论是自主地学,独立地学,还是讨论着学,合作着学,均离不开积极地探究。既要探究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更要探究这些知识的“所以然”及其“之所以然”;不仅要探究如何去获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要探究出一条具有自己独特体验的,勇于创新的重要的学习途径。要真正学会探究,有一条很重要:在教师心中,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在学生心中,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翁。而“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所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合作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概括:
本课教学的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此单元五篇课文,篇篇与科学密切相关,学习这个单元,同学们从对“远古化石”的追溯,到对逝去万载的世界的探索;从对天上变化无常的云彩的了解,到对海市蜃楼、山市奇观出现的探究;从对地上草间昆虫世界的探秘,到对人类冲出地球,登上月球的踪迹探访。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科学知识,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学习兴趣是浓郁的,探究的劲头是十足的。尤其是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这课,同学们均能以学习主人翁的姿态,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一样不落,人人参与情趣盎然。
三﹒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首先根据预习,(预习是:1﹒对此课参考资料“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吟诵数遍,并在课外古诗词中找抄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五句;2﹒吟诵第五题赏月佳对,并背诵其中三对;3将“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抄录在摘记本上。)请了两位同学朗诵有关“我国古代关于月亮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第一位同学在读到“厥利维何……”一句时“厥”字读不准,老师立即请了两位同学来纠正,并让全班齐读三遍,同时又将此词的意思作了解释。第二位同学的朗诵有了很大的进步。然后要求全班有情感地吟诵一遍。接着,要求能背诵赏月佳对地同学举手,举手的同学尚多,大多能熟练背诵“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任将月送来”,“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这两联,可能是字数少,好背吧,而对稍微长一点的,就没有象前两联那样顺口了。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要求每人将自己找的关于描写月亮的古代诗句在组内汇总,由一位同学将自己小组里不重复的诗句摘录下来,并将其背下来,可以全组均背。大约7分钟后,八个小组每组均有至少二人背诵了自己组里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此时的氛围是热烈的,同学的情绪是高涨的。然后,我又请每组选出一位书写最漂亮的同学来黑板上写出自己组里所汇总的五句诗句。由于黑板不够大,分成二组来写,同时要求全体同学抄录黑板上所写的而自己又没有抄摘的诗句,最后将自己所找的和从黑板上摘下来的一并抄摘在练习本上,作为这一课的笔头作业上交给老师查阅。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了大部分同学所摘抄的描写月亮的诗句均在十句以上。其中最多的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一些同学们似曾相识,却又不是很知道的诗句。
最后布置下堂课—“你说、我说、大家说,月球奥秘知多少”的预习:全班33人,分成五组,自由组合,推出组长,每组从“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开发月球、月球与人类”的九个专题中挑选两个,其中“月球与人类”当作两个。分工合作,查资料,写发言稿,直至上台讲述……均由同学们自己说了算。
第二课时:由同学们推举出两位同学作主持人,老师和每组的组长做评委,给每一组的每一位同学打分。以四班为例,课前报给我的是:主持人-唐亮、陶冶;第一组组长-蒋东栋,组员-董祺昊、扬帆、马一林、赵维亮、凌忱,这一组研讨的主题是:“月球与人类的关系” 董祺昊、扬帆—找资料;马一林—找图片,做课件;赵维亮、凌忱-整合,写感想;蒋东栋—上台汇报。
又如以陈琳为组长的一组,研讨专题是:“月球的起源及开发月球”。他们的分工是:毛亦晴、王瑞雪—找文字资料,做课件;陈蓓瑜—找相关图片;王超璇—组织文字写感想;张文玥、陈琳—上台汇报。等等共五组,每组均有专题,每人均有任务,积极参与,真正体现了合作探究。
活动中,大多由组长发言,而均有二三位同学上台,当一位同学在讲述时,另一二位同学即在多媒体上出示图片或说明性的文字资料,有时还会有电影片段。最后,再由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组里每位同学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所做的事及给予的得分。如苏西子小组,虽然只有五个人,然而却有三人上台发言,先由赵琦同学谈“潮汐”的问题,而此时金昕雯同学即在旁边同步展示有关图片及资料;接着是苏西子和万杭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人类登月的情况;最后由胡晓颍同学谈了本次活动的体会,再由苏西子同学给组内五位同学打了分。此次活动中,在四班,这组同学的分是最高的,五人中有三人得5分,二人得4.5分。而我在这堂课中自始至终都坐在下面,作记录,打分,课后再与组长们汇总。
四.课后随感:
本次综合性学习课的第一课时的主要学习形式是自主探究,学习重点放在对我国古代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的学习与积累以及对古诗词朗诵水平的提高上。一堂课下来,从同学们的课堂朗诵及作业情况来看,这一目标是实现了。虽然布置预习时,只要求同学们每人找五句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然而,通过课堂上的朗诵,讨论,互相补充,背诵直至摘抄在练习本上的一系列训练,而实际上每人所学习积累的诗句均在十句以上,且大多能背下来。这无疑是个实实在在的收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均有一种学习的冲动,因为人人都想自己所找的诗句是别的同学没找到的,而正是这种冲动,成了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力,也成了同学们产生学习兴趣的源泉。
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了合作探究上,应该说,这是一次教学方式上合作探究的成功范例,通过这第二课时的竞赛活动,同学们的获益非浅。在活动中,虽然上台的同学只有一半多点,然而,真正参与学习活动的却是全体。例如四班的阮毅成小组的付振东、凌昊;王治成小组的卢婷婷;蒋东栋小组的马一林等同学,在平时均是一些不爱学习,更不爱做作业的同学,但是在此次活动中,他们的表现都是很积极的。卢婷婷不仅找了许多资料,而且上台汇报谈感悟。付振东、马一林也在网上找了很多图片并做了课件,他们的表现得到了组长及组内同学的好评,马一林还被同学们评得了4分的好成绩,这4分可是马一林同学进中学以来得分最高得一次。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此次学习活动呢?那就是兴趣,是对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对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的兴趣。课后我在找组长们讨论每人的具体得分时,问他们对这两堂课的感受,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很感兴趣。”是啊!自己找伙伴组合,自己挑专题研讨,大家志趣相投,合作探究,劲头当然十足啦!面对同学们在此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盎然情趣,我想说的是:“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思维规律,成长规律。
接下来所要探索与研究的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之语文教学的目的。
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