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
        ★★★
【字体:
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
作者:不详    文摘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

——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

河北正定中学  耿朝宁   

    :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欣赏文学作品。那么,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必须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淡化分析性操作,强化朗读、涵泳;挣脱权威的束缚,让学生自己感悟;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关键词:阅读 ;观念; 文本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学作品融入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方面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应占课文的60%;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文学教育完全从属于语言文字教学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文学教育呈现出简单化、机械化、弱化的趋势。”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不厌其烦地讲解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记得清清楚楚,可是对文学作品本身却没有认真研读过。如果说“得鱼忘筌”是艺术鉴赏的至境,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常常只把“筌”强塞给学生,甚至不让他们看到“鳞片”。文学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讲析与训练所能够达到的,文学作品的美是难以讲出来的,因为语言总是比心灵枯涩,即使能讲出来,也不如学生自己用心体味出来的东西深刻。文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没有大量的文本阅读,脱离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材料,失去了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所谓熏陶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得到的只能是条分缕析的冷冰冰的概念和结论。所以,加强文学教育应该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

艺术“乃是人通过一个中介物(艺术品)的作用,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传达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精神、思想必然通过语言来体现,抓住了语言就等于抓住了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即所谓“因文得意”。任何语言文字一旦摆在阅读主体面前,它就是一种客体,一种对象,一种客观存在。对于文本的认识途径,不是其它感觉器官所能完成的,而只能是眼睛,即必须通过视觉,直接从语言文字中发现、选择和摄取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处理。可是,目前阅读课的大多数时间,学生都是用耳朵听,靠听觉从教师嘴里间接获取信息。诚然,阅读教学离不开“讲授”,但“讲”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读”,因此,理想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思想,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完成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潜心阅读。思维随作者的笔锋穿越时空隧道,飞越万里重洋,“精八极,视通万里。”

 一、淡化分析性操作,强化朗读、涵泳

   古人早就有“朗读”“涵泳”的习惯,蒙学教育、经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老师基本不作解释,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领悟经文中无法言传的神韵。“一遍一遍的诵读,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地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韩愈曾自叙“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他强调读书要反复诵读,汲取精华。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谈》一文中说:“好文章是涵养情趣的工具,作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本民族的好文章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能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汉语言富有音乐美,适合诵读,尤其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诗歌,无论教师有多大的分析讲解的本领,都无法与声情并茂的朗读相比。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了文章的“气”以后,进而领会其意。

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内容与章法的分析,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甚至只是“看看”书而已。程式化的繁琐分析,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损害了学生对作品整体的艺术感受,影响了学生知识与思想的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以“读”代“讲”,发扬“朗读”“涵泳”的优良传统,对作品进行朗读。“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赏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作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通过朗读,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这是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所鞭长莫及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或集体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模拟作品的情境和人物语言,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或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全班高声齐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会感到课堂上回荡着慷慨豪放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低声吟咏“白日依山尽”“明月松间照”,则会进入一种美的意境。通过舒缓沉郁地诵读《离骚》,让学生体会屈原愤怨悲怆的感情,感受在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诵读杜诗《登高》、《蜀相》,于抑扬顿挫的音调、徐疾相间的节奏中,体味诗人旅居四川时困苦惆怅的心境,沉郁悲凉的情感。现代诗《再别康桥》读起来轻盈柔美,在“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吟诵中,我们仿佛体会到诗人那故意压在诗的内层的热烈深情和无限眷恋。而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带着令人震慑的寒冷,反复回荡于诗中,今天读来,我们仍然被那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所感染……

二、挣脱权威的束缚,让学生自己感悟。

文学不应有标准答案,康德说过:“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文学形象的魅力所在。课文里所描述的一种情景、一件事物,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解释,人们早已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无达诂”等精辟的言论指出了多种理解的存在。然而,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或暗示,或引导,希望学生的理解能与某一观点相吻合。而这一观点往往是《教参》上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支配,刻板而乏味。如将《红楼梦》简单地解读为“政治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它的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全被掩盖了。从意识形态上理解作品,固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别的方面进行解读。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解读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于教参或教师的见解。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应允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一个极度张扬的空间,而不是设置僵化的框子来框定学生的思维。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的“人生如梦”历来被看作是苏轼“无可奈何的感叹”,思想是“消极的”。可是部分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参照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苏东坡经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孤苦,内心愁闷,但他并未因此沉沦、潦倒。相反,正是“人生如梦”这种“齐生死”、“等是非”的佛道思想,使他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得以暂时的超脱,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得以自我排遣。苏轼因此而显出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深邃的风范。又如,讲授《卫风·氓》一诗,涉及“氓”变心的原因,《教参》上讲“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可是班级讨论的结果更多的倾向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面前,浪漫的爱情不复存在。也有学生认为,因为女子年老色衰,因为男子另结新欢……不同的读解结论,都有其合理性。

    又如玛蒂尔德、孔乙己、阿Q等人物,在教学中无一例外地被意识形态化,统统变成了批判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科举考试的典型,学生无法体会小人物的不幸与苦恼,无法体会“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无法体会作者寄予的深切的同情与怜悯。这样的文学教育,怎能感动人,怎能使人的心灵沟通?

所以,对于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让学生深入作品,坚持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其中的感情,从而自然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获得艺术的陶冶。

三、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之于读者,无论是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或思想的启迪,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不宜求短期效应。然而,目前的文学教育却表现得有些急功近利。在许多老师眼里,文学教材不过是传授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例子”,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个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丢分。诚然,明确的阅读目的,对集中注意力、唤起意志行动、增强记忆力都有好处,然而,它也造就了一种因外在需要而逼使的被动阅读,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阅读。在这种阅读中,教师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影响甚而取代了学生真实生动的阅读感受:完美的文体被忽视了,浑然的结构被肢解了,和谐的语境被破坏了;学生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和沉醉其中的乐趣。

功利性同样影响到课外阅读,经过长时间的呼吁,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优等生”终于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于是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是,他们的目的太明确也太急迫了:“如何通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积累哪些材料来帮助写作”……他们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点时间来逼着自己翻书,遇到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就双眼发亮,欣喜若狂,遇到对自己“帮助不大”的知识则视而不见,漠然置之。他们依照老师介绍的阅读方法,试着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或形式上的分析,揣测着种种可能的检测题。这样一来,读小说不以读小说的方式读,读散文不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读,眼前没有了“全牛”“全羊”,有的只是从牛羊的肌体上肢解下来、失去了鲜活生命的“一枝”“一节”。这样的阅读,何谈动情?谈何美感?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适合有太大的外界压力,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主动阅读是乐的,“读书做学问尤其不能讲功利主义。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满足的过程,快乐就在这过程中。”杨绛在《读书苦乐》一文中说: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钻入书中世界”,“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种以书为友,“乐以忘言”的阅读,才是读书的胜境。只有沉浸于读书的乐趣中,才能由“闭目塞耳”到“耳聪目明”,由“无动于衷”到“心驰神往”,才能走进欣赏作品的胜境——或得到美的熏陶,或获得情感的激荡,或激发艺术的想象,或产生灵感和顿悟。这种主客体协调、“物我两忘”的阅读状态,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这时候功利性的束缚自然消失,阅读过程也就成为一种不知不觉被熏陶浸润的过程——即席勒所说的“无为而为”的“自由欣赏”的过程。经过天长日久的熏陶浸润,就有了阅读者对人生的深切了悟,对社会的高屋建瓴的洞悉,对人性的精致细密的体认。

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占有文本,在教师指导下读得更投入一些,更有情趣一些,更自由一些。在感受语言艺术之美的同时,发展思想,涵育情感,以提高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臧博平.中学语文教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第2.

             ③④⑤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第4.89.6.1998年第6.

⑥杨承运、林建初.智慧的感悟[M].华夏出版社19984

  月第1.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