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开放式教学模式一例
        ★★★
【字体: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开放式教学模式一例
作者:石玉琴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笔者认为这都不符合当今开放的教学形势。最近又有专家提出:“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这一观点为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就是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带着教学中的疑难走向教师,师生共同探求,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准确把握好这几个基本环节呢?笔者就在小学实习其间教学课文《飞夺泸定桥》一例来浅谈几点:

  一、独立自学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要加强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里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培养其学习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语文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其学习活动应该是语文课堂上的浓彩重墨。教师的职能也相应发生转变:由过去学生学习的“牵引者”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管理者”,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教师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导航员”。

  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第一课时时,就采用以疑激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首先质疑:让学生讲一讲,通过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要用‘飞夺泸定桥’,而不用‘抢夺泸定桥’?”“红军有没有夺下泸定桥?”……我没有当场解疑,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发现答案。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驱使学生热火朝天的行动起来。我总结了一下,他们采取了以下方式:(1)看——看课文及有关文字辅导材料,看教师板书;(2)听——听同学的意见,老师的提示等;(3)问——提出问题,求救同学和老师;(4)记——记下知识和方法的纲目要点,自己学习的重点、难点等;(5)议——积极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个人思维过程、思维

  等,并即时回顾反思、调整学习的内容等;(6)评——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什么,有什么猜想,还有什么没解决等。学生的自学代替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果然收到不俗的成效,自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自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21世纪的学生只要具备了这种自学能力,就具备了最主要最根本的素质和能力。

  二、问题激发

  早在30年代,陶行知就言简意赅的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先哲们对提问的研究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应该说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从实施开放教学的课堂改革出发,我们更需要关注研究另一半——让学生会“问”。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生成为问“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还是以《飞夺泸定桥》为例,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自学当中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我适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哪些困难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也许是学生已经习惯了师问生答的形式,一时间竟没人有勇气站起来,我便采取以问引问的方法: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懂,大家能不能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带动下,许多同学也踊跃的举手提出它们的疑惑:有的说“敌军既然已经把铁索抽掉了,为什么不索性把铁链砍掉呢?”有的说“红军过不去,那么敌军不也过不来吗?”……捷普洛夫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正是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今,创新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个重要内容,而教会学生问问题正是激励他们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关键。

  三、群体讨论

  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综合意见在全班交流,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使学生沿着以下4个阶段进行:即投入阶段、展开阶段、深入阶段、拓展阶段。在投入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展开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多种情景,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深入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必要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论,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使思维充分展开;在拓展阶段,老师要注意通过活动练习、评价、总结等进行综合训练,把新知溶化到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的过程当中,讨论始终是主旋律。我更是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讨论,“学生们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就不复存在了,代之以“互为师生的教师和学生”,教师不仅仅是教,在他与学生的对话中同时也在被教。学生也不仅仅在学,在与教师对话中同时也在教。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在是乖顺的听者,而是一个在与教师对话中批判的探究合作者。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到:“敌军和我军就像是龟兔赛跑!”我还没反应过来,另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我反驳他的观点,我觉得他们都是兔子,只是敌军是个懒兔子,而我军是个聪明的兔子!”多么绝妙的插曲!这是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下,思维被激活了,学生敢想敢说,智慧的火花在不停的碰撞中闪耀着光芒。

  当然,在讨论过程当中,要注意不管是生与生的讨论,还是师生讨论,教师决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者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进行很好的引导。

  四、相机引导

  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许多观点往往带有很大的偏差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强调学生的主体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应同时重视教师的主体引导。

  合作教育派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是合作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诱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学习动机,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并尽量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欢乐。哪怕是能力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什么也不行”。教师的天职就是要把能力差的学生变成能力强的学生,而不是挑选优秀学生加以培养而引以自豪。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愿意学习,使他们愿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由于学生对敌军和我军的行军路线没搞清楚,发生了很多争执:既然我军不能过桥,敌军增援部队不也不能过桥吗?敌军是怎样和我军在赛跑的呀?看着同学们的疑惑,我灵机一动:画图解决问题!于是我把两军行军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标出来,并让学生思考补充。然后让学生自己画一画,最后采用上讲台和同座位说一说方法是他们对内容理解透彻。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发挥。

  自学、提问、议论、引导是在主体性教育思想下构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学生的自学是基础。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突破教材难点的关键,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引导又是使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的必要保证,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这四环节的共同作用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作者:石玉琴

  丹阳市珥陵中学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