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新经济,以多极化、民主化为特点的新政治,以生态化、网络化为特点的新文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知识生产、知识创新要求人必须有主体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化为学生的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而转化必然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达成。因而教育必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任何教育理想都不能实现。
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知识、重趋同、轻情感、轻创造的现象;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而潜在于学生身上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个性等)往往被忽视、抑制甚至被扼杀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要从语文教学实质和内在规律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我们从语文教育关注的目标应是“人的培养”,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角度提出了构建“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
二、“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内涵。
“人是生成与创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因素”。“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三个维度十项指标。三个维度是: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十项指标是: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创新意识。作为人的本质所在的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是其基本内涵。人的主体性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并只有在生命活动中才得以生成和提高。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态度积极和行为积极,能自觉地参与、交往与合作;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理智与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统一。
学生的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意识,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并能自觉地不断地提出自我发展目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里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是其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其关键。主体的发展包括心智的发展(包括真、善、美、知、情、意)、个体生命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要实现教育的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统一。
“主体—发展”教学模式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的基础上。力求在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自然、轻松、有效地通过语言交流和文化沟通来获得自我发展。
三、“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的身心、智慧、情感与人格。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是个人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是认识、情意、审美、伦理等领域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肯定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仅应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还应着眼于学生个性、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要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建构主义的共同理论主张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构建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取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认识,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现代成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先进思想
现代成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有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模式,这三种颇具影响的教学模式至少揭示了如下几条规律:(1)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充分参与学习才能提高效益;(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情景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帮助者;(3)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发学生“乐学”,促使学生“会学”。 “主体—发展”教学模式要充分的吸取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先进思想,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丰富语文情感,升华语文人格。
四、“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几个要素。
(一) 课堂生态要素。
课堂教学生态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课堂教学生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因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语文课堂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堂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因素。后者又可分为人际环境因素、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因素、情感环境因素和舆论环境因素。教师则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控主导作用。
这三个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结构。其基本结构图示如下:
(包括教材) (特殊环境)
如果从语文课堂教学信息论的角度分析,学生接受信息的信息源是环境和教师,信息传递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信息接受,学生的信息接受也必然影响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由此生态结构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必须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优化班集体的文化氛围。
1、学习者和学习者。学习者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关系又是激励竞争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要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思维、获得灵感。要互帮互助、合作共进。同时,学习者之间要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竞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者和教师。在主体参与的合作化、个性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功能,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顾问。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能积极主动地实现自我发展。
(二)课堂人本要素。
当前语文教学研究探讨最多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创新,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的探索和追求。培养思维、发现、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人本身所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即知识、能力、情感、人格。这四个要素也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人本要素。
查有梁先生指出,知识、能力、情感、人格是互动的,教育应当把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整体系统,才能产生最佳效益。这四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五、“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根据上述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力求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情感素养和健康人格的整合,从整体融合、主体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出发展示一个全新的教学过程,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人,以此来构建“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 师:激情导入→指导启发→激发思维→创设情境
↓ ↓ ↓ ↓
主结构:初步感知→理解感悟→研讨延伸→运用创新
↓ ↓ ↓ ↓
学 生:主体参与→互动学习→体验内化→自我发展
主体—发展式语文教学模式
2、主要特点:“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是一个自主开放的以育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发展立意,体现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化的转化,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把社会文化结构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心理结构,在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以主体性的培养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过程的终极关怀。
(2)以主体性建构为根本原则,在主体参与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自我生成以及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人格的和谐发展。“主体—发展”教学模式要尽可能地呵护、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让他们能在自主自由的活动中表现和发挥其主体性。
(3)尊重并积极开发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自我解放”。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知识的融会贯通,用繁琐精细的文本解剖代替了生命个体的自由体验,用结论的趋同凝固代替了学生思维的多元与创新,导致“封闭了学生的感官,扼制了他们的想象,压抑了他们的思维,以至扑灭了他们任何一点批判的意念和创新的欲望”。因而“主体—发展”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和珍惜存在于教育对象身上的身心素质,并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充分激活和开发这些潜质,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解放感官,驰骋想象,表现情感,活跃思维。
3、操作过程:
(1)初步感知。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材料。
(2)理解感悟。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开展课堂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在互动学习中进行多次问题式阅读、讨论,以解决问题。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积极参与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和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
(3)研讨延伸。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作深入的知识辨析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和方法性知识。并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博引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开展发展性研讨活动,从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掌握自我发展方法。
(4)运用创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发展方法并初步具有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发展性训练,最终形成发展品质。
如前所述,“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运用主模式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采用“交流解疑教学模式”、“读写互动教学模式”等子模式。如“交流解疑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自学生疑—协作解疑—重读质疑—点拨释疑”。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发现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从旁协助。生疑和解疑是不断产生、螺旋运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次文本阅读。又如“读写互动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课文研读—自由写作—交流借鉴—总结提高”。如教学《饮酒》一诗,教师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的性格特征和美学追求,再让学生合作研讨《饮酒》一诗,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启思,然后就《读<饮酒>,说▁▁》的半命题作文,根据自己的感想,联系作者、时代,也可联系人性和现代社会进行自由写作,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借鉴,推荐优秀习作,师生共同研讨,在此过程中,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总结,又可借习作对文本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个性化读解。
六、“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相关教学策略
《超级教学》的作者埃立克·詹森认为,状态与策略是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一)导学策略。
导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导入、导读、导思、导用等。至于具体方法,现代语文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果。
(二)互动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如果离开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就不会有生趣,就不会实现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必然要注重课堂互动。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组织人与人进行交流的艺术,课堂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可以说,没有这种互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1、认识互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体会、见解相互交流,把学生的自学、理解、领悟、深层思考与教师的点拔式讲述结合起来,一起探讨,共同推进。
2、信息互动——语文教学如果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就是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其中间环节就是转化。输入信息包括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输出信息包括运用、创新、发展。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实际上都与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它们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情感、知识与心理三者又是互相诱发、互相促进的。因而,信息的输出和输入也是动态发展过程。
3、角色互动——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强调师生在目标制定、任务提出、理解感悟、辩析探讨、运用发展等过程中,一起活动。在适当时还可以由师生互换角色,改变课堂探作方式,由学生担当“小先生”上课或组织课堂讨论,老师则还原到学生位置,直接参与讨论和课堂辩论。
七、“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1、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的同时,还强调学习者的“协作”、 “对话”,通过协作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因素就是“互动”,“互动性”是“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这种互动化的合作学习,使学习者集思广益,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实现主体多角度,多层面的积极学习探索。在实验班,学生之间构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整个班级氛围和谐融洽,学生能主动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2、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
“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在“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学生视为共同探索的朋友,在阅读教学中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又允许学生公开指正自己的错误。所谓科学化,就是在“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中,既遵循阅读自身的规律,又遵循学生阅读文本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更从语文教学传统论的角度出发,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整体融合,这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个性化,是指学生完全有权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自己的审美理解和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研究讨论,发表见解,抛弃教师的话语垄断和行为垄断,崇尚真理。实验班的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大胆思考和想象,能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教《雷雨》一文,就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学生提出了“初恋难忘”、“老年忏悔”、“内心平衡”等说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五个转变
由于“主体—发展”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主动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强调学习者要逐渐形成稳定的、积极的、进取的学习心态,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等因素,从对传统教学的比较中,我们认为,“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五个转变”,即: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由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由情绪化学习向情感化学习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个体化学习向合作化学习转变。语文学习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能力,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实验班的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我约束、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班考试不用监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倒数第二,到高二时跃居年级第一(共6个班),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八、结束语
“主体—发展”教学不追求一个固定的模式,“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变化的系统,由于学生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教学程序就必定会有变化。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的客观环境出发,留心学生在课堂上每一细微的变化,根据认知规律和心理流程及时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利于各个有差异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群体智慧自由充分发挥,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精神、人格的有机协调和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 曹明海、钱加清:《营造与构建——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3、 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4、 李定仁、王鉴:《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2期
5、 王相文:《“阅读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探析》《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