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24)猴年话猴联
▲ 明孝宗时官拜文渊大学士的丘浚,小时候家道贫穷。有一次,在邻居家菜园边上玩耍,眼盯着菜园里红通通的长熟的番茄,馋得直流口水,便想摘几个尝尝。可是,看菜园的老伯伯正在菜园里挥舞着锄头挖树根,他只得另想办法。
聪明调皮的丘浚想了半天,便找来一根一头带钩的树枝,悄悄地伸到篱笆缝里去钩番茄。这情景,早就被看园的老伯伯看见了,他想故意逗逗这个小调皮。于是,一把抓住了树枝,隔着篱笆说:“你这个孩子,想吃番茄了,干吗要这样,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如果能对上,管你进园吃个够,要不嘛,可别怪我不客气!”小丘浚听了,急忙叫老伯伯快出对联。
老伯伯笑着说:
猴孙子,拿棍子,伸进篱子钩茄子
乍一听,这出句很简单,但真正对起来,也不大容易,这13个字,把小丘浚的行动全概括了,而且每个名词都以“子”字作尾,别具一格。
丘浚听了,瞧瞧老伯伯,眼睛一眨,对句便脱口而出:
伯爹头,扛锄头,走到田头挖树头
“好!”老伯伯听了以后,连声夸赞,马上打开菜园的门,让丘浚吃了个饱,并且告诉他,以后馋了就来吃,不必再偷了。
▲ 明代有位布政使陆容,字文量,文思机敏,出言幽默,又长得满脸胡须,更让人觉得滑稽。他有个好朋友叫陈震,字启东,官为教授之职,其人脱发,头上几乎没有什么头发。
有一次,两人见面,互相端详,陆容突然大笑不止,说: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可施
以“法”谐音“发”,江浙一带“施”与“梳”发音也近,意思便成了“无计可梳”(没有办法梳头)。因为两人经常互相开玩笑,陈震也没有客气,说:
陆大人满面髭髯,何须如此
也是利用“胡须”与“何须”的近音。陆容接着又说道: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
陈震听了想道:秃头也好,连鬓胡子也罢,都是人类。这一下,把我比作猴子,用“对锯”来谐音“对句”糟塌我。我也来个逐步升级。于是,向陆容一拱手:“我也有一对句,只是怕冒犯大人。”
陆容一挥手:“反正是玩笑,但说无妨。”
陈震一字一字地说出: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
说完,陈震与陆容二人拍着巴掌大笑不止。
▲ 有一天,宋文甫和几个学童在一家姓董的客店里投宿,见客店门面上写了一个斗大的“董”字,他马上触目生情,心里想起一句趣联:
二董卧床,西董翻身东董动
几个同学为了能对上这个联句,晚上都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董动董动”地念叨,可是,一个人也没能对上,最后,还是宋文甫自己对出了下句:
两猴爬树,前猴喘气后猴齁
此联巧妙地将“董”、“猴”二字的平上去入四声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主谓词组“董动”“猴齁(hōu)”和象声词“东董动”、“后猴齁”,以表达不同的动作和意思。这么复杂的妙联,宋文甫都能对上来,确实是不简单的。
▲ 有一位生员结婚,新婚之夜,当地众生员都来闹动房,想捉弄一番新娘。这新娘才貌双全,看出了这些人的心思,就抢先说道:“诸君前来,十分感谢。各位是文人,不可无雅兴。我想出一上联,劳各位来对。倘若对上,便依然在此欢聚;倘若对不上,便请早早散席,各奔东西。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众生员听说对对子,便齐声说:“此法甚好!”
这时,门外正在舞狮子,新娘即景出联: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这里“弄子”是名词,指耍狮人。各生员思考了好长时间,对不上来。
等了好一会儿,还没人能对,新娘说:“让我来帮你们对一次吧!”说完,对出下联:
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员)
众生员听了,满面羞愧,闹洞房的兴致一点也没有了,只好一哄而散。
(25)名人体验生活撷趣
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往往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磨难。就拿他们在体验生活时那么痴迷地进入角色的镜头来看,便可窥知一般了。这里辑录几则小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迪。
☆ 施耐庵观虎 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中阴森森的,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下面是一场饿虎扑食和惊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施耐庵看得如痴如醉,直到老虎走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这是施耐庵为写作《水浒传》而来深山观虎的场面。
☆ 柳青找骂 名著《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体验生活时,曾想写一个村妇骂街的场面,苦于没有真情实感,他听说村里有个妇女骂人很有“特色”,就想让她“表演”一下。一天刚下工,这位妇女正好从柳青门前经过,柳青装着不注意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盆水向她身上泼去,也不道歉,转身要回屋去。只见她浑身湿淋淋,一手*腰,一手指着站在门口的柳青泼口大骂,双脚跺得地面咚咚响。有了这次切身体验,柳青笔下的村妇骂人的形象也就写得栩栩如生了。
☆ 狄更斯乞讨 一天上午,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女仆在厨房准备午餐,看见一个乞丐在门口徘徊,那乞丐不时将破毡帽这么拉拉,那么拽拽,似乎想遮住自己的脸。“呀。会不会是窃贼!”女仆十分害怕,正要喊叫,乞丐忽然说话了:“别嚷,伊丝塔,是我呀!”女仆一看,原来乞丐正是主人狄更斯。“先生,您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我不过想要一碗汤。”“天哪!您在要饭?”“是的,我不清楚一个流浪者在要一碗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所以……”
☆ 杰克·伦敦冒充水手 1902年8月,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来了一个穷汉,他自称是流落的美国水手。从他的谈吐、摇摇晃晃的姿势和一身破烂的衣服看,人们断定他确实是个穷水手。这个热情的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庭和难民收容所。他和难民一起排队领面包,同穷汉们一起躺在街市上或公园里,不停地和人们聊天。人们都很喜欢这个水手,乐于把心里话告诉他。到了晚上,这个水手就躲到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把他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在这些珍贵的记录里,有精彩的词汇,也有动人的故事,为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三个月后,这个水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回到了美国。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出版了。人们才知道,这个冒充水手的人就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小说家杰克·伦敦。
☆ 福楼拜“服毒” 一天,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突然全身不适,仿佛有些神志不清了,他半闭上眼睛躺着,放下了笔……他的亲友们都很着急。人们把医生请来了。医生耐心细致地检查了福楼拜的心跳、血压、脉搏……然后问他有什么感觉。“恶心、头疼、全身不适。好像——好像是服毒临死的感觉……”福楼拜慢慢地说着。大家都很惊异。医生想了想,又问:“您在病倒前做了些什么事情?”福楼拜微微抬起头来说:“我,我刚刚写了《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服毒死了……”“噢!”医生终于明白了。
☆ 齐白石观虾 起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都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齐白石对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的案头上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趴在碗旁仔细观察虾们的活动。一次,他观察到虾们在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开始,小虾两军对峙,双方缓缓挪动,仿佛都在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接着,虾们都举起双钳,扑上去勇猛格斗,厮杀得难解难分。白石老人被虾们的这一奇景吸引住了,一直观察到“战斗”结束。在长期、细致、耐心的观察中,齐白石熟悉了虾的习性。这之后,他画的虾更加神采多变,生动传神了。
☆ 梅兰芳摔盆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演过的戏里,有不少女人吃惊的细节,他都演得惟妙惟肖。为此,他曾呕心沥血,反复琢磨过。有一天,他下班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正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身旁的一只兰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巨响,瓷盆粉碎。妻子惊恐地一回头,就在这一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住妻子的神情。后来他就根据妻子当时的表情反复练习,穿插在戏里,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 程砚秋练步 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对技艺精益求精,年轻时,曾为练台步着迷。一天,他在前门大街看见几个人抬着轿子,脚步走得十分稳健和谐。他想,如果京剧青衣的台步能走这样稳,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跟在人家后面,不知不觉走了好几里路。回家后,他立即在院子里练开了。他头顶一碗水,一步一步地练,累得腰酸背痛。可是他仍不泄劲,坚持苦练,终于达到能行走自如而水不洒的程度,创造出一套稳重、端庄、灵活的脚步。
☆ 曹禺三下“鸡毛店” 曹禺在创作《日出》时,为了搜集素材,曾三下“鸡毛店”。原来,他约好两个嗜毒的乞丐来教他唱数来宝,也许因为他穿着大褂的缘故,竟被两个乞丐怀疑警察局的暗探了,于是就没有敢来。曹禺不得不半夜里冒着严寒二下那个最下等的小客店——“鸡毛店”,去找那两个人。然而却使一个八分醉意的罪犯模样的“落魄英雄”误会了,他动起手来,险些打瞎了曹禺的一只眼。曹禺吸取了教训,他改头换面又去和黑三一类的人物讲交情。他的口袋里藏着铅笔和白纸,潜入社会的下层,终于熟悉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人物,写出《日出》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来。(署名:黄静)
(26)古典诗词与蒙太奇
□姚绍益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因此,人们历来都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古典诗词中画面的组接方法,跟电影中的蒙太奇确有不少共通之处。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先是拍摄许多分镜头,然后加以剪辑,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和剪辑,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画面也如同电影上的镜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逐步向前推移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这两句诗同样展示了两幅画面: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含义,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运用的蒙太奇就更多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个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依依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气塞,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再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简洁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杜牧的《山行》是写诗人乘车途经山麓观赏枫林的情景,我们也可以把它切分为几个“镜头”:【全景】深秋季节,层层叠叠的山岭,诗人乘车来到山麓。【中景】车子停下,诗人抬头仰望深山。(摄影机缓缓上摇)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通向白云缭绕的山顶,云雾中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