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又写了三个标点符号:
一个顿号“、”,一个删节号“……”和一个大问号“?”。
巴尔肯用鼓励的口吻对那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8)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 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9)数字诗
数字是抽象的,诗歌是要用形象思维的,然而这两者结合,同样有佳作产生:可以是豪放的,“黄河入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以是细腻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是感伤的,“六朝如梦鸟空啼”;可以是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以是夸张,“孤臣霜发三千丈”;可以是讽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可以是欢快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不过,这些诗中的数字,仅是作“镶嵌”之用,真正的数字诗,必须是以数字为主体,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见面。——其实,路还长着呢。心理描写非常准确。
另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个位基数词全无遗漏,又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用之作为蒙童读物,真是一举两得。
电视台曾播放过的《宰相刘罗锅》,内中有一处情节: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鲜艳的红花,将花瓣一片片地剥落抛撒,口中念念有词,“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刘墉信口接了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众人大笑。这出戏编得并不好,红花入草丛怎会都不见?明显有疏漏之处。
故事的“原产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一片”了,说道,你这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入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构思,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数字诗”。
(10)文章妙批
● 古 时 一 考 生 为 文 , 援 引 了 《 诗 经 》 中 “ 昧 昧 我 思 之 ” 句 , 却 误 写 成 了 “ 妹 妹 我 思 之 ” 。 考 官 便 批 道 : “ 哥 哥 你 错 了 !”
● 李 鸿 章 一 亲 戚 参 加 考 试 , 但 这 位 仁 兄 胸 无 点 墨 , 便 欲 仰 仗 李 鸿 章 的 权 势 得 到 优 待 。 于 是 , 他 在 考 卷 上 写 道 : “ 我 是 中 堂 大 人 的 亲 □ 。 ” 欲 写 “ 戚 ” , 无 奈 搜 索 枯 肠 , 就 是 想 不 起 “ 戚 ” 如 何 写 , 最 后 写 成 “ 妻 ” 字 。 为 此 , 考 官 批 曰 : “ 所 以 我 不 敢 取 !”
以 上 两 例 , 考 官 充 分 利 用 了 同 音 字 的 特 点 , 故 意 将 错 就 错 , 收 到 了 委 婉 、 幽 默 的 批 评 效 果 。
● 据 说 有 位 学 生 滥 用 “ 而 ” 字 , 其 师 便 在 其 文 章 评 语 中 写 道 : “ 当 而 而 不 而 , 不 当 而 而 而 。 而 今 而 后 , 已 而 已 而 。 ”
教 师 针 对 学 生 滥 用 “ 而 ” 字 的 情 况 , 将 “ 而 ” 字 的 多 种 用 法 集 中 对 照 , 既 批 评 了 学 生 , 又 在 批 评 中 传 授 了 知 识 , 实 在 巧 妙 。
● 一 学 生 作 文 , 词 不 达 意 , 且 下 笔 千 言 , 离 题 万 里 。 其 师 戏 评 道 : “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 不 知 所 云 ,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 离 题 万 里 。 ”
又 一 学 生 作 文 , 喋 喋 不 休 , 滔 滔 不 绝 , 但 有 用 的 话 极 少 。 其 师 仿 《 敕 勒 歌 》 , 批 曰 : “ 篇 苍 苍 , 字 茫 茫 , 风 吹 草 低 见 四 行 。 ”
作 文 不 能 扣 题 , 说 话 水 分 太 多 , 这 都 是 应 坚 决 铲 除 的 毛 病 ; 批 语 或 直 接 引 用 古 诗 句 , 或 化 用 古 诗 句 , 语 言 生 动 形 象 , 也 易 于 学 生 记 忆 , 既 批 评 了 学 生 作 文 的 毛 病 , 又 有 利 于 指 导 他 们 的 作 文 实 践 , 可 谓 “ 一 箭 双 雕 ” 。
● 某 学 生 写 好 论 文 后 , 请 其 导 师 提 意 见 , 导 师 提 笔 写 道 : “ 请 看 《 圣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五 节 。 ” 学 生 急 忙 翻 开 《 圣 经 》 , 找 到 导 师 指 出 的 那 一 节 , 只 见 上 面 写 着 : “ 耶 稣 在 哭 泣 。 ”
导 师 的 批 语 是 充 满 趣 味 、 智 慧 的 批 评 , 他 的 批 评 转 了 两 个 弯 : 一 是 借 《 圣 经 》 的 话 作 评 语 , 二 是 耶 稣 为 何 哭 泣 , 学 生 自 可 去 作 种 种 猜 测 和 联 想 , 从 而 明 白 其 导 师 的 真 正 意 思 。
● 某 生 在 作 文 簿 发 下 后 , 见 老 师 在 文 末 批 曰 : “ 请 看 《 前 出 师 表 》 最 后 一 句 。 ” 他 暗 自 得 意 , 以 为 自 己 的 文 章 可 与 诸 葛 亮 相 比 , 赶 快 去 查 看 , 原 来 是 “ 不 知 所 云 ” 四 字 。
这 位 高 明 的 教 师 , 采 用 了 一 种 高 明 的 批 评 方 式 , 既 切 中 肯 綮 、 一 针 见 血 , 又 含 而 不 露 、 发 人 深 省 。
(11)徐文长以奇猎客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12)晏殊巧逢“燕归来”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后来,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浣溪沙》词和一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13)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去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们到驿馆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大家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